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政府彻底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融入“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就像《甘肃日报》上刊登的《“大交通”构建民族地区发展的“大格局”》一文中所说的,要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把地处西北的各族人民带出崇山峻岭。首先,要加强民族地区内部交通融合建设。就要加快向西开发放的步伐,着力拓展向西开放大通道,整合民族区域规划建设,综合区域铁路网、公路网布局,贯通区域重要交通网点,构建区域内部融合交通网络。第二,要加强与东中部地区之间的横向交通建设。目前,甘肃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进行,但与中东部地区的横向交通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整合东中西现有交通体系,加强东中西之间重点枢纽城市铁路公路建设,发挥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河道跨区域优势,推进民族地区枢纽城市多元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第三,必须建立健全交通网络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对外交通建设。鼓励民族地区通过政府、民间等多种方式签订双边交通运输合作协定,结合民族区域合作区及重点国家通道建设规划,加强跨地区铁路网、主干公路网、水运航空基础设施及航道建设。从地理位置上看,甘肃民族地区所拥有的开放路线就是向西通过亚欧大陆桥连接中亚、欧洲。也可充分利用就近的黄金节点城市的交通优势提升外交通行能力,逐步形成以兰州为中心,以黄金节点城市为辐射,联通中亚、西亚、南亚的便捷交通体系。
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结构和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甘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和转型跨越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途径。首先,坚持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支撑和主攻方向,即时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各民族地区应向天祝县学习,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以清洁生产为切入点,推动企业在生态效率最大化的驱动下,培育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持续产业,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使企业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共赢的主体。向肃北县学习,通过对现有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合理性开发,有效规避因资源丰裕所造成的不稳定、暂时性的“经济繁荣”。确保资源产业维持合理的投资和生产规模,从而实现资源绿色开发、深度转化、延伸增值、循环利用的创新转变。在工业发展转型时,注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引入“互联网+”的现代服务业,以交通运输、物流、电商等行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金融形成新的融通路径。继续立足甘肃民族地区丰富的原生态人文景观、民俗景观和自然景观优势,大力重建、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大观园以及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发展。
首先,加强大型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贸易政策,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民族地区大型贸易区和金融合作区的审批和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现有投资融资平台,吸引优势企业加入,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园区规模,提高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同时,提高人才技术引进激励,发挥人才技术外溢效应,促进对外贸易园区产业档次的提升。依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不同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对外贸易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民族地区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代表、以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合作联盟,培植民族地区优势产业,融合产业园区内核心技术链与产业链。通过园区内部产业间的合作、链接,拉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第二,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民族地区可以依托每年的兰洽会、敦煌文博会等招商引资平台,立足民族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加大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让甘肃民族地区文化、贸易“走出去”。利用“甘南香巴拉旅游文化艺术节”“敦煌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节会,让更多的国家民众了解甘肃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总之,甘肃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拓展民族文化、经贸的合作空间。
“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经济贸易和互联互通。甘肃省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向西开放步伐。面对与中亚、西亚各国的新合作模式,甘肃应发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贸易水平。首先,构建商贸物流通道,强化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形成内外联动、多向并进的开放格局。第二,保障民族地区与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兰州国家级区域物流基地、武威国际陆港及“黄金段”主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的互联互通,为民族地区物流贸易和对外开放搭建硬件平台。加大对旅游商品、工艺美术品、民族食品、民族用品、中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链的支持力度。挖掘出口潜力,组织民族地区、民族企业参与中亚、西亚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对外出口贸易。第三,还要进一步推进兰州新区“甘肃民族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努力将该产业园打造成为对外开展民族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要大力推广和实施“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尤其是甘南、张家川等相对远离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地区,要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好已有兰州新区“飞地经济”产业园区的同时,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利用已有和规划在建的各类陆港、产业园区、物流基地等物流贸易资源,实现“一带一路”外贸经济的跨区域对接。以现有的劳务输出组织为单位,加大少数民族劳务向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输出,培养一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就业和创新能力的实用人才。第四,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来看,省内民族地区的发展态势良好,就跨境电子商务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扶持、引导现有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充分发挥各民族地区政府的筹融资主体作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合作,扩大融资规模。灵活运用BOT、BT、PPP和股权合作等多种市场化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逐步扩大对民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融资规模和扶持力度。(www.xing528.com)
要促进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就应该注重民族地区的人文发展。必须推动文化创新,顺应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增强甘肃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整合民族地区文化品牌,通过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合作出版等多种方式推动民族地区对外文化交流;利用会展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效应,通过跨区域平台的整体性搭建,充分发挥会展平台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发挥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着力培育促进民心相通的新优势。整合沿边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培育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等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与沿线国家建立政府层面的互访机制,加强旅游国际合作和民间交流。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演出;立足甘肃民族地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渊源,加大“一带一路”沿线人文历史研究投入,把挖掘“一带一路”经济社会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不断增进感情、拓展友好关系。必须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加强民族地区专业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开展外语、双语和多语种教学,重点培养民族地区语言、农业、科技、经贸、旅游、法律等高素质人才;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融合,推进国际文化贸易发展;实行高端人才引领战略,与各国学术团体、文化企业、智库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机制,鼓励跨境联合办学、互派教师、留学生,实现高端科技共享和智力支持。
【注释】
[1]王玉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的特殊性研究——基于CO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测度[J].淮海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