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面临何等问题?

甘肃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面临何等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先不说甘肃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就甘肃省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甘肃省民族地区要融入“一带一路”,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甘肃民族地区不仅人力资源匮乏,而且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更是缺乏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在某些方面很难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尤其是国际贸易、语言、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短缺,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

自2015年开始,全省通过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民族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县乡公路为支干、以农村公路为补充的“三横三纵”公路网络。但从空间地域的布局来看,除了途经甘南州、临夏州在建的兰合铁路和途经肃北全面完工的哈额铁路、敦格铁路,其他民族地区与周边省际的铁路出口通道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部分地区交通体系不完善,立体式交通网络尚未形成,普遍面临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对外通道单一、路网灵活性差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战略的推进,与实现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的要求相比,民族地区交通呈现出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交通网络化程度低、覆盖范围小,“三纵三横”公路主骨架等级偏低、密度不足的现象。在航运方面,经济发展欠发达的甘肃省建成了8个民用机场,夏河机场是甘肃民族地区唯一的机场,夏河机场的建立对民族地区发展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夏河机场和当地经济条件、人口出行等需求都不相匹配,在全国207个民航机场中,夏河仅排名第188位,吞吐量较差,旅客和货物出入的便利化水平低。

甘肃省民族地区县域产业结构所呈现的特点:第一产业多半是传统产业,以畜牧业、农业为主;第二产业多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开采业,但工业种类比较单一;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观光为主的服务业。解决产业体系相对薄弱的发展瓶颈问题,完善甘肃省民族地区县域产业建设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借助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文化背景,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协调县域产业互补,建立产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和企业效益增长。从总体上看,虽然全省民族地区产业园区建设趋势较好,先后建成了“甘南州羚城藏文化产业园区”“合作市生态产业园区”“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夏河安多藏牧业产业园区”“张家川中郊清真食品与生物医药园”等。2015年,甘南州、临夏州还积极融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新区建设的市州“飞地经济”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打造具有区域资源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产业;以省内资源为依托的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化工新材料产业;数控机床、微电子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物流及出口加工业。但这些园区与其他大型城市的产业园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规模较小、核心大企业不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集中度比较低等问题。

与其他非民族地区相比,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企业的规模也较小。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的竞争力不强,总体经济效益较差,多数地方至今尚未建立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国有企业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系中的带动作用不强[1]。甘肃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民族地区多处于生态脆弱区,受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环保、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企业开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各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占比虽然相对较高而且增长较快,但内部发展层次较低,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商贸业、金融等仍以传统为主,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带动力不强。这种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拉动力不具有持续性和扩张性,不利于民族地区服务业的长远和良性发展。(www.xing528.com)

我们从规模经济得知,当企业的规模增大时,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就会下降,这样使得产品更具竞争力,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先不说甘肃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就甘肃省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甘肃省对外贸易起步晚,起点低,国家政策倾斜力度不足,周边省份也多为欠发达省份,缺少辐射带动作用。全省产业外向度较低,外贸规模较小,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左右。甘肃民族地区在产品结构上,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多,大部分只是粗犷地利用资源,进行原材料交易。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进口过度依赖省内三家国有大型企业矿产品进口,易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存在着出口产品相对单一,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少等问题。就目前来说,甘肃尤其是甘肃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低,经贸合作的空间还未打开。

人力资源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和配置都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甘肃省民族地区要融入“一带一路”,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然而,甘肃省民族地区人力资源问题严峻。首先,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的人才总量不足。不仅缺乏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人才,还缺乏高质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金融人才。第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甘肃民族地区不仅人力资源匮乏,而且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更是缺乏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在某些方面很难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尤其是国际贸易、语言、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短缺,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第三,人才流失严重。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相对滞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依赖政策,内生动力不足,而且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日渐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对人才的吸引不足,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民族地区在人才供给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导致留不住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