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整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借助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二、三产业,通过市场杠杆,实现城乡结构一体化发展、地区产业结构持续发展、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结构更趋合理。其次,以项目促发展,以投资促增长。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切实推进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好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对接,全方位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企业为主体,贯彻落实有关的科技财政优惠政策,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织申报科技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其三,要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配套体系,加强民族地区投资便利化建设,科学规划,强化分工,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避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引入方式。同时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链式发展,实行产业链招商选择,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产业,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其四,要加强对甘肃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厚内涵,抓好民族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发展民族工艺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走特色民族文化强县之路,以文化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优先实施富民产业,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益水平。国家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应优先覆盖甘肃深度贫困地区,扶持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乡镇建立扶贫龙头企业。鼓励支持生产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扶贫车间和加工点。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带贫机制,吸纳带动贫困户数量与贷款贴息政策挂钩。省级涉农资金应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快深度贫困区派驻科技特派员的全覆盖;切实做好精确精准,确保“一户一策”抓实见效。“一户一策”重在精准,贵在落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培育选树一批致富带头能人,挖掘总结一批带动致富好经验,总结推广一批经济发展好模式,提升贫困群众自强自立意识和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严格督查考评,落实帮扶工作责任机制。
加快“三变”改革,推动深度贫困区农民增收。制定符合农牧村实际情况的“三变”改革实施意见,强化对“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甘肃“两州一区”地区应通过构建股改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全面盘活农牧村沉睡的资金资源资产,增加贫困群众财产性收益。实施深度贫困区的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全面促进就业扶贫;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强深度贫困区县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扩建未达到标准化要求的乡镇卫生院,实现深度贫困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转岗培训等项目向深度贫困区倾斜;实施安居扶贫工程,改善深度贫困区的人居环境。
进一步完善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坚持把就业和创业结合起来,争取将就业补助资金纳入州、县市同级财政预算,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积极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强化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启动创业项目的功能,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实现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实现就业。
探索建立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联动机制。认真组织落实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民生实事、基层服务项目和“两州一县”扶贫攻坚具体举措,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服务;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底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提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在转型升级中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
抢抓国家和省市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利机遇,全面落实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强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一坚持把扩大和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作为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进社会力量,支持有实力的幼教集团建设一批校舍达标、管理规范、保教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通过加大投资,民办幼儿园实现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
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资格认定、学习培训、评优选先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教师同等待遇;加大专业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畅通教师补充渠道。做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过渡及认定工作,建议制定合理措施,适当补偿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的班主任津贴、绩效工资等,增加现有条件下“小转幼”教师的转岗积极性;打通了城乡教育资源流通渠道,夯实了县、乡、村三级幼儿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发展电子商务能促进民族地区农牧民创业增收,激发农牧区经济活力,有助于农牧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农牧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有积极作用。所以,民族地区需大力发展电子商业。首先需要重点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实施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三年普及工程。全面促进生产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力争2020年内实现民族地区90%以上的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建设,联合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业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推动农村地区光纤入乡、入村,部分光纤入户,努力提升4G网络覆盖率,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电商平台,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应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一批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尤其要重点引进技术支持、品牌培育、大数据管理、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品控溯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引导协调完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助推电子商务企业打造地区电子商务品牌,助力提升电子商务市场竞争力;定网货品牌培育规划,加大网货优选力度,确定特色主业、主打产品,重点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
加强电子商务与农牧业深度融合。政府应引导和推动建立区域农牧产品大数据平台,通过订单农牧业,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加强电子商务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引导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参与景区建设,并借助第三方平台积极对外宣传。引导电子商务与旅游相关行业建立合作或联盟关系,以更好地为游客提供租车、酒店预订等个性化服务;推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融合发展。拓展电子商务和专业市场各自的服务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积极搭建区域电子商务和物流大数据共享平台和业务合作平台,协助电子商务方便快捷查找物流数据,提升客户满意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甘肃民族地区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在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人才观,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政策,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其次,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和传承队伍,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还要重视和办好文化产业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建设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www.xing528.com)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联动整合规划,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制定融合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首先,在组织实施各类文化项目时,立足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发挥文化在扶贫攻坚、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特色文化产品加工基地、生产专业合作社;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其次,发挥中心带动、辐射周边的产业发展空间集群效应,以科学架构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为依托,优化区域间的资源利用率,实现文化产业整体的规模化、多元化、高效化、集约化发展。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意园建设等相关文化建设工作。最后,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激活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渠道,大力拓展新兴业态的发展空间。
甘肃民族地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外对接战略。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连接“一带一路”通道。首先,要加强民族地区内部交通融合建设,还需要加强与东中部地区之间的横向交通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交通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就近的黄金节点城市的交通优势提升外交通行能力,以黄金节点城市为辐射,联通中亚、西亚、南亚的便捷交通体系;二是要大力推广和实施“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尤其是甘南、张家川等相对远离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地区,要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在充分利用好已有兰州新区“飞地经济”产业园区的同时,应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利用已有和规划在建的各类陆港、产业园区、物流基地等物流贸易资源,实现“一带一路”外贸经济的跨区域对接;保障民族地区与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兰州国家级区域物流基地、武威国际陆港及“黄金段”主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的互联互通,为民族地区物流贸易和对外开放搭建硬件平台。加大对旅游商品、工艺美术品、民族食品、民族用品、中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链的支持力度。挖掘出口潜力,组织民族地区、民族企业参与中亚、西亚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对外出口贸易;必须推动文化创新,顺应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增强甘肃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整合民族地区文化品牌,通过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合作出版等多种方式推动民族地区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利用会展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效应,通过跨区域平台的整体性搭建,充分发挥会展平台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发挥民族地区的区位等优势,着力培育促进民心相通。
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和其他地区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既要遵循党建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也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第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使命,特别是在扶贫攻坚、社会稳定中要勇于担当、敢于发声、敢于亮剑。要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巩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的战斗堡垒。第二,要立足实际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民族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流动性较大,因此党组织建设向少数民族党员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覆盖网络,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在民族地区形成有效覆盖。第三,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围绕群众现实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对于当前我省民族地区基层党建,服务的外延就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扶贫攻坚战略,以及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目标和两个“示范区”区建设。第四,立足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功能。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基层党支部,特别是村党组织带头人的选拔。要把本乡本土政治素质过硬、了解民族宗教政策、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选进村班子,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通过做好“第一书记”选派工作、选用大学生村干部等形式强化基层组织工作力量,促成基层战斗堡垒形成凝聚力,并形成基层班子队伍人才梯次结构。第二,形成稳定的基层干部选拔留用机制。第三,要培养壮大民族地区致富带头人群体。
充实基层党务干部工作力量。在少数民族乡镇要配齐组织委员和组织干事,在机关、村(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及其他领域,注重选配一些年富力强、热心党建工作的干部从事党务工作。要坚持好干部标准,同时要把具有高度“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干部作为选拔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者的首要标准,要把懂民族政策、会做民族工作作为硬指标,来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基层党建队伍的革命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和民族、宗教政策水平的全面提升。
【注释】
[1]甘肃省统计局,2017年甘肃省分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甘肃统计提要2018,http://www.gstj.gov.cn/tjnj/2018tiyao/table/09.html
[2]甘肃省统计局,全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3月23日,http://www.gstj.gov.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