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货币“超发”的说法,引起了激烈争议。温家宝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3年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将控制在13%左右。这是我国政府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维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从而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提供稳健货币保证的理性选择。过多货币投放将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而过少货币供给又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严重下滑等棘手问题。
然而,相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的目标,M2增速超过了GDP增速5.5个百分点。按照大家通常理解的“货币增长等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政府对通货膨胀有了较高容忍度?是否又与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控制在不高于3.5%的政策目标相冲突?我国适度货币供应量究竟应该保持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分析。
M2与GDP的比率通常作为衡量一国央行货币发行过剩程度的指标,该比率越高,货币过剩程度就越严重。1990年,我国M2/GDP之比为0.82,此后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我国M2绝对值首次超过了美国。2012年,我国新增M2几乎占到全球新增货币一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M2达到97.41万亿元(人民币),GDP为51.93万亿元(人民币),M2与GDP比率也创下了历史新高1.88。相比之下,2012年底美国M2为10.4万亿美元,GDP为15.7万亿美元,两者之比只有0.67。因此,有人大声疾呼:我国货币严重“超发”了,已经变成“堰塞湖”了。于是乎,近几年来我国物价和房价上涨似乎都能从这里找到答案。(www.xing528.com)
必须指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它不仅可能误导我国未来货币政策取向,还可能误导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对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