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上海)自贸区的使命与挑战

中国(上海)自贸区的使命与挑战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这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以更加积极主动姿态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全球经济处于艰难复苏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目前,上海公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共六大领域,涉及18个行业。总之,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中国(上海)自贸区的使命与挑战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这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以更加积极主动姿态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上海自贸区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全球经济处于艰难复苏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第一,全面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促进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等四大中心建设。其中,金融是核心。上海自贸区将推广离岸贸易,对金融交易包括对境外投资收益采取一定税收优惠,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内第一家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它将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通过进一步的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降低各方面成本,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制度红利,打造样板工程,然后向全国推广。同时,与香港形成呼应,全面提升中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

第二,通过开放“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地进行了多样化的自由贸易区安排,给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经历了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等比较优势正在消失,潜在经济增速下降,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上海自贸区建设是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尝试,它将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深化改革的经验,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探索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重构背景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重大举措。过去中国习惯于采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模式。负面清单管理,就是列出不开放的行业或受限制的商业活动清单,明确限制和禁止的领域和行业,只要未列入名单,就允许市场准入。近几年来,负面清单管理逐渐成为国际贸易投资管理的主流。目前,上海公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共六大领域,涉及18个行业。这种全新的尝试适应了国际金融、投资、贸易领域的新变化,有利于提高管理透明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积累改革开放的经验。上海自贸区建设关乎整体改革,涉及外资管理、财税政策、物流管理、政府行政管理等诸多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合力推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的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和管理经验。其中,金融改革挑战性最大,内容涉及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等。(www.xing528.com)

第五,实现包容性发展。上海自贸区不具有排他性和替代性,而是旨在促进中国经济全面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安排,也不能替代全国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更不会妨碍其他地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国仅有一个上海自贸区是不够的,也不能等到几年后上海探索出一套经验后才在全国推广,更不能一哄而起、搞大跃进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在全国选择若干基础扎实、条件优越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同时进行试验,与上海自贸区之间形成有序竞争,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以保证我国自贸区建设平稳、有序和加速推进,从而扩大改革和开放成果。

上海自贸区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其中,“一线放开”和“区内自由”都是比较容易做得到的,最难的是“二线管住”,在“境内”和“关外”如何控制“走私”和制度套利活动,特别是在金融监管方面,如何缓冲境外资本流动对境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这些都对上海自贸区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总之,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下一步,需要按照改革总体目标和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不失时机地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区内改革和区外改革的关系,注意隔离和防范风险,防止规则和监管套利,充分发挥各种对外贸易与合作安排的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有力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

(本部分写于2013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