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出任工研院院长后,针对当时台湾地区缺少晶圆工厂的困境,推动了晶圆代工厂的发展。从1987年全球首家专业晶圆代工厂台积电发展开始,一批中小企业走上了专业代工的道路。1995年,垂直一体化制造商(IDM)联电公司也进行转型,进军专业的晶圆代工,以晶圆代工为支柱的垂直分工产业链不断发展。在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企业展露锋芒的进程中,新竹科学工业园(简称新竹园区)逐步形成了覆盖芯片设计、掩膜制板、芯片制作、封装、测试等环节在内的产业集群,例如在设计环节衍生了茂矽、矽统、威盛等企业。
在张忠谋出任工研院院长的同时,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基建工程基本完成,但是新竹科学工业园仍然是以大学科技园为主,品牌影响力有限,企业入驻数量增长缓慢。在接下来的5年,园区实施“科技生根、市场拓展”战略,在全面规划的同时与硅谷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从美国大规模地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此后,集成电路的垂直分工在台湾地区发端,园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民间投资大批渗入,园区影响力日渐增加,各种跨国联盟已从“引进来”到逐步“走出去”。
可以说,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台湾地区以关键组件或模块、外围设备等为切入点,向垂直分工转型,再向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建设的转型缩影。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晶圆代工厂模式发展后,台湾地区于1990年启动了“次微米制程技术发展五年计划”,以发展8英寸晶圆、0.5微米工艺技术,计划发展过程中一批留学人员归来,为技术发展贡献了力量。1994年,为落实次微米计划的研发成果,由台积电占30%股份,华新丽华、矽统、远东纺织等13家公司参股的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竹园区组建,并建设了台湾地区第一座8英寸晶圆厂。世界先进积体电路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动态存储芯片,但是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多年亏损,被迫退出行业竞争,最后在台积电主导下转型成为晶圆代工厂。同样在1994年,精英(力捷)电脑的董事长黃崇仁在获得日本三菱电机的技术授权后,在新竹园区成立了力晶半导体。不过,力晶技术储备有限,再加上资金链未能跟上,出现了严重亏损。后来,世界先进向力晶注资,成为力晶的最大股东,而力晶也自此向晶圆代工转型。(www.xing528.com)
21世纪以来,园区的土地、水电、劳动力成本、环保、效能等各方面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而新竹园区开始了从制造为主向研发创新主导的转型,但是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内存价格暴跌,新竹园区的力晶、茂德等出现了巨额亏损。回顾新竹园区乃至整个台湾地区的动态随机存储器业务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没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依赖欧美日的技术授权,使其失去了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这种技术局限,不仅表现在产品设计上,也表现在其生产线所需的设计研发上,因而一旦遭遇订单萎缩或是价格下跌,这些通过技术授权和设备引进扩充产能的“快进快出”企业便立刻陷入了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