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岛的半导体产业创新之路

宝岛的半导体产业创新之路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发展中,被誉为经济奇迹的重要推手李国鼎,是业界公认的标志性人物。1976年开始,李国鼎支持多所大学研制半导体各阶段的技术。李国鼎等人考察美国后,认为信息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台湾地区适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由此,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行业起步。在筹建期内,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粮食危机与石油危机使台湾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经济大受冲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宝岛的半导体产业创新之路

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从20世纪70年代的封装环节起步,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晶圆代工厂,逐渐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力量。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发展,与其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非营利性质的工业研究院铺垫密切相关。在此之前的1966年,台湾地区在高雄市前镇区设立了高雄出口加工区,这是当时台湾地区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美国通用仪器在此设厂装配晶体管,成为发展的起点。此后,鉴于当时台湾地区低廉的人工成本(不及当时发达国家的10%),美国的德州仪器和艾德蒙、荷兰的飞利浦日本日立三菱均在台湾地区设立了工厂,由此拉开了技术转移带动电子行业代工的序幕。

在1969年参观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后,台湾当局从韩国聘请美国韩裔研究人员回国创业的经验中获得启发,于1973年将当时几家石化类研究所整合成为“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20世纪70年代,工研院看到当时台湾并无电子产业的研究基础,便于1974年成立了电子工业研究中心,并在1975年推出了“积体电路示范工厂设置计划”(“积体电路”即为通常所称的集成电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在曾任美国无线电公司微波研究室主任潘文渊的推动下,工研院从RCA公司购买了专利技术后,同时向美国IMR公司购买掩膜制版,建设生产线,并改造升级再转让技术,以推动行业进步。期间,工研院还组织40多名留学人员到RCA公司培训,后来的联发科董事长和联发科创始人蔡明介、前世界先进董事长章青驹、创惟科技董事长王国肇、华邦电子创办人杨丁元,都在其中。1977年10月29日,工研院的3英寸晶圆中试生产线落成,采用7微米CMOS制造工艺。

在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发展中,被誉为经济奇迹的重要推手李国鼎,是业界公认的标志性人物。李国鼎1910年出生于南京,1926年进入东南大学学习物理学,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辍学回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李国鼎在台湾当局经济部门担任主要负责人,草拟过投资奖励条例,推动过出口加工区,并力推建立新竹开发区。

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进口替代、出口替代后,台湾地区的小商品、小家电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钢铁、造船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然而,随着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不少人意识到低工资、低成本的模式无法延续,需要产业转型。“应集中力量发展微型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和中文计算机软件”,这是李国鼎当时的判断。1976年开始,李国鼎支持多所大学研制半导体各阶段的技术。1978年,李国鼎赴美招揽外籍专家学者作顾问,同时开始制定政策吸引人才回到台湾地区。1979年,李国鼎推动成立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随后实施了信息技术人才推广教育计划,以普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软件研发。

李国鼎等人考察美国后,认为信息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台湾地区适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从工业产品的特点来看,将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大体上描述如下:原料工业趋向于能源密集型;系统设备和部件工业趋向于技术密集型;最终产品工业趋向于脑力密集型。由于台湾缺乏原料和能源,所以必须利用它的脑力资源来发展非能源密集型工业。微电子技术及其相关工业的发展就属于这一类。”这是李国鼎的看法。由此,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行业起步。(www.xing528.com)

与李国鼎一起推动的,还有时任台湾当局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孙运璇。孙运璇曾于1973年推动台湾地区仿效韩国的“科技研究院”,成立以当局资金为主的工业技术研究院,突破已有的限制高薪聘请留学人员,从事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后来,孙运璇又推动了美国无线电公司向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技术转移,与李国鼎共同促进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于1976年便开始筹建,1980年底正式成立,主要位于新竹市东区与新竹县宝山乡,与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构成台湾地区的“西部科技走廊”。在筹建期内,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粮食危机与石油危机使台湾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经济大受冲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调整过程中,台湾地区遵循“二高二低二大”(技术密集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低,关联度大、市场潜力大)的原则,选择机械工业和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工业,并将科技园区作为落实重点工业的发展措施之一,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则成为从“出口导向”向“科技导向”转型的节点加以布局。初期,台湾当局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设立了《科技园区设置条例》《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配套的政策,建立了专业的园区管理机构,引进海归人才创业。

1979年,工研院电子中心升级成为电子工业研究所,开始了筹建商业公司的步伐。不过,在筹建联华电子公司的过程中,其所邀请的声宝、大同、东元、裕隆等民营企业并不积极。1980年,联华电子成立后,进驻新成立的新竹科学园区,从美国引进4英寸晶圆生产线,此后几年内联华电子的项目进展顺利,而工研院也将新开发的3.5微米CMOS制造工艺转让给联华电子。在联华电子的带动下,一批民营企业进军电子行业,同时也有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创业―例如曾在仙童半导体工作过的陈正宇,在将16 KB/64 KB SRAM技术转让给韩国现代电子后,回到台湾创办了茂矽电子。同时,在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的成功经验启示下,台湾当局经济部门于1983年启动了“电子工业研究发展第三期计划”,计划目标是1988年前将工艺提升至1.25微米。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工研院借鉴三星硅谷设立合资企业的做法,于1984年并购了硅谷的亚瑞科技。

新竹园区起步后,李国鼎多次前往硅谷招揽人才,仅1983年5月就在硅谷约见了约2 000多名华裔科学家与工程师,邀请他们到台湾地区发展。同时,他还推动了《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和《创业投资事业推动方案》,以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1985年,时任工业研究院院长徐贤修找到张忠谋后,张忠谋答应了邀请,出任工研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