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首个海外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成功实践

中国首个海外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后,位于江苏无锡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从日本东芝公司全线引进了黑白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投产,这是中国第一次全面地投产海外引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此时,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响应电子工业部“一家引进,多家受益”的号召,向国内其他企业推广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带动了人才支持、技术资料和管理经验。

中国首个海外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成功实践

1973年,中日邦交恢复一周年之际,中方组织了14人的电子工业考察团赴日本企业考察集成电路产业,但是由于政治和资金方面的原因,考察过程中全线引进日本电气生产线的计划未能实现。改革开放后,位于江苏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742厂)从日本东芝公司全线引进了黑白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投产,这是中国第一次全面地投产海外引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引进的生产线,包括3英寸的硅片生产线和封装线,当时计划年产2 648万块双极型消费类线性电路(用于电视机和音响)。1984年,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年产3 000万块集成电路,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企业。

回顾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起原厂长王洪金。1960年,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成立,当时有200多人,以生产军品半导体仿苏二极管为主要产品。1963年,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归属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管理总局(代号“国营第742厂”),并要求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停止小商品生产、重点攻关半导体。这一年,王洪金来到742厂工作。王洪金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里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担任742厂厂长期间,王洪金带领全厂贯彻“军品第一”“质量第一”的思路,提升了工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同时规范了生产管理,742厂先后9次荣获国家金牌产品、8次荣获国家银牌奖品、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国家一级企业等称号。

20世纪70年代,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及时调整方向,将其产品从军品拓展至半导体收音机录音机等民用晶体管。当时,在国内的“电路热”中,王洪金认为需要在与大厂的电路竞争中,另辟蹊径地主攻分立器件。于是,分立器件成了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的特色产品,最高时其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70%。

1977年,我国决定从日本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线,同时也计划引进配套的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其中集成电路生产线定点在江南无线电器材厂。1980年5月,3英寸的硅片生产线开始建设,并于1982年10月投产。1982年10月14日中日双方举行验收交接仪式,后道工序投入试生产,1985年6月25日全面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总投资2.7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集成电路2 648万块。

在引进线的产品生产上,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曾经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认为需要完全按照日方的产品标准进行产品,有的人则认为要以当时国内用户要求为导向来加以生产。最后,江南无线电器材厂作出了在探索以用户标准为导向的生产决策,这在当时来说已是很有“市场意识”的抉择。透视历史可以发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才使得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得以在全国的工厂中脱颖而出,建成国内第一座现代化的集成电路工厂,使微电子工业开始实现规模经济。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的这一决策,也能看出江苏集成电路行业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从以军工电子计算机仪器仪表配套为主的数字集成电路,向以彩色电视机、收录机(音响)、通信机(无线电通信和程控电话)、机电仪器等产品配套为主的专用集成电路转型。(www.xing528.com)

1987年,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的产量已近全国同类产品的40%。此时,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响应电子工业部“一家引进,多家受益”的号召,向国内其他企业推广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带动了人才支持、技术资料和管理经验。这一年,无锡微电子工程科研中心开工建设,其背后则是我国“七五”期间微电子产业的布局。在“七五”布局中,我国认识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因而立项开始建设无锡微电子工程,并落户于江南无线电器材厂。1983年,电子工业部决定由永川半导体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研究所)抽调500人在无锡建立分所,组建无锡微电子科研生产联合体,攻关2~3微米工艺大生产技术等。科研生产联合体成立后,先后研制和生产了64 KB和256 KB动态随机存储器

在联合攻关的模式下,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于1985年注册成立,1989年以该公司为基础的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成立,而科研中心则更名为华晶公司中央研究所。1989年2月,机电部在无锡召开“八五”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加快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生产,注重发展专用电路,加强科研和支持条件,振兴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战略。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先是日本在存储芯片领域赶超了美国,后是韩国又赶超了日本。在邻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启示下,1990年8月国家计委和机电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座谈会,1992年国务院决定实施“908工程”。“908工程”集中投资20多亿元,其目标是在无锡华晶建成一条月产1.2万片、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但在“908工程”正式批复前的1990年,华晶MOS生产线开工建设已经启动。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908工程”投产较慢,此时国外的竞争对手已沿着摩尔定律的路径实现了四五代的技术领先,华晶投产当年出现了亏损。1998年1月,“908主体工程”华晶项目通过对外合同验收。1998年2月,华晶将部分设备租给我国香港上华半导体公司,后者引进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团队。在改造华晶的过程中,曾经创办茂矽电子的陈正宇求助于刚从德州仪器退休的张汝京。不过,由于身份限制,不到三个月张汝京便被台湾当局硬拉回去。尽管如此,在张汝京等人的协助下,华晶在1998年2月至8月完成了改造任务,并于1999年5月实现了盈亏平衡。1999年,上华持股51%、华晶持股49%的无锡华晶上华半导体公司成立,2002年华润集团完成对华晶的收购。

从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到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再到华晶电子集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微电子企业转型发展的缩影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在电子厂自己找出路的大背景下,大量工厂出国购买技术和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思路逐渐被引进所替代。1980年,在航天691厂(后来并入航天771所)工作的侯为贵被派往美国考察生产线,他于1985年到深圳创办了中兴半导体。然而,在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的技术限制下,中国引进的只能是发达国家淘汰的二手设备,并未形成核心技术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