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业者:创造中国集成电路新格局

创业者:创造中国集成电路新格局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集成电路研发并未止步。由此可见,中国的集成电路是从无到有建设起步的。尽管白手起家、道路坎坷,但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仍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为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打下基础,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彰显着探索的勇气,这是后来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发展的起点。

创业者:创造中国集成电路新格局

这些中国“芯”的成就,凝结了无数自力更生的中国“心”。自力更生的意识,使得引进苏联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意识始终没有松懈,创新突破的脚步没有停滞。这才使得1957―1960年苏联逐步撤走专家的过程中,中国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事业不仅没有停滞,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让我们重温一下1957年8月23日的国务院通知:“各部门聘请苏联专家必须严格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只有工作上确属需要的新技术、新专业和薄弱环节才可聘请专家,同时,要注意凡能聘请短期专家解决的,就不要聘请长期的专家,凡能够几个单位合聘的就要合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昆、谢希德等科学家培养的人才茁壮成长,例如康鹏发明“隔离―阻塞振荡器”(后被称为“康鹏电路”)的历程就是最为生动的说明。1958年,我国开始研制109乙晶体管计算机,然而安装完成后的109机通电几分钟便重复出现故障,此时国外同行断言中国5年内研发不出晶体管通用计算机。1961年,国防科委决定安排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与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慈云桂找康鹏谈话:“你有胆量,也有才能,研发半导体计算机的任务交给你。”慈云桂之所以看重康鹏,除了康鹏在清华大学的自动控制专业进修经历外,还因为他未毕业就成功开设了新课程《脉冲技术与数字电路》,并且编写了40万字的讲稿。196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晶体管计算机设计组成立,慈云桂负责设计组的管理工作,康鹏担任副组长。摆在新成立的设计组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合格的晶体管短缺,已有的晶体管不稳定、寿命短。在慈云桂的支持下,时年25岁的康鹏采用“用国产的参数不一致的晶体管,构建出一致的、波形宽度标准的电路”,发明了“隔离―阻塞振荡器”,解决了晶体管产品不稳定的难题。1964年,四机部发文称康鹏电路“是一种具有良好整体特性,并且除了能完成通常变压器二极管组成的‘与’、‘或’逻辑外,还有阻塞功能的单元电路。尚未见过具有类似功能和特点的电路,同意列为发明”。在康鹏电路的基础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441―B”,在“两弹一星”、海军空军大庆油田等诸多领域中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集成电路研发并未止步。197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在永川半导体研究所诞生。1975年,王阳元在北京大学设计出第一批1 KB动态存储器。1978年,王守武带领徐秋霞等人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成功研制4 KB动态随机存储器,次年在109厂量产成功。由此可见,中国的集成电路是从无到有建设起步的。(www.xing528.com)

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中国也曾试图引进国外技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1972年中国从欧美引进技术,建设了40多家集成电路厂,包括第四机械工业部下属的甘肃天水永红器材厂(749厂)、甘肃天水天光集成电路厂(871厂)、贵州都匀风光电工厂(4433厂)、湖南长沙韶光电工厂(4435厂)和航天691厂等。这一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3年,我国的集成电路考察团参观访问了日本日立东芝、日本电气松下三菱富士通夏普的半导体设计、生产、制造和设备等。此时,日本已采用3英寸硅圆片开展生产,而考察团的成员对于如何赶超开展了争论,主要有引进技术和只引进设备两种观点。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引进措施并没有得到执行。

尽管白手起家、道路坎坷,但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仍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为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打下基础,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彰显着探索的勇气,这是后来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发展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