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应链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当前来看,大部分企业普遍缺乏供应链思维,缺少资源整合协同理念,企业发展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管理模式传统落后,一般采用纵向一体化管理方式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直接控制,集研发、生产、制造、运输、服务于一身,严重缺乏“外包非核心业务,专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思维,大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整合带动作用有限,导致资源过于分散,核心业务竞争力不强。企业内部还未能从提升企业整体生产效率的角度对供应链的运作进行规划管理,计划、采购、存储、生产等活动依旧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无法实现内部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在外部情况发生异常变化时,不能做到积极响应,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都会带来相应的连锁反应。这种横向管理的脱节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2.供应链理论研究缺乏
已有的供应链理论研究无论在标准、模型、模式还是技术研究方面都非常落后,缺少可以助推供应链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的研究成果。很多开始关注供应链的企业热衷于聘请欧美的咨询、研究机构提供研究支持,但欧美的供应链研究基本面向跨国公司,对众多中小企业并不完全适用。(www.xing528.com)
3.绿色供应链发展滞后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绿色供应链作为解决企业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是从物料采购到商品回收未实现对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由于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够,加上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大部分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也仅限于比较浅的层次,主要着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的管理,如绿色生产。二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缺乏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撑。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评价供应链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但就目前绿色供应链推广工作来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的效果并没有足够的量化评价,大多数企业很难判断供应商的绿色化程度。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和必要的标识认证机制,绿色采购只针对绿色产品名录上的商品,其评价基础不能涵盖整个供应链。此外,绿色供应链相关的支持、配套政策还普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