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研究制定供应链政策方面起步较晚。1997年,原国家经贸委召开现代物流国际会议,供应链成为大会研讨内容。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正式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供应链物流、标准化、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早期的政策由主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的相关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的侧重点因部门分管工作的重心而异;而且,供应链相关的政策内容常常被作为某些特定主题政策的一个方面,“就供应链论供应链”的政策实践比发达国家晚30年左右[14]。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开始显现,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产供销关系扭曲,物料、产品的库存积压严重,社会生产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另外,我国关键领域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重要产业领域的供应链弹性、韧性受到制约,供应链安全面临重大风险。这些问题都表明供应链发展水平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必须深化对供应链重大作用的认识,大力提升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供应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供应链逐渐从企业微观应用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的高度。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全球价值链、供应链领域合作的倡议。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任务,其中前四项均与供应链直接相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形成”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供应链的重大表述、判断,表明我国政府对供应链重要性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供应链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地位正在不断凸显。在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代码:7224)正式列入二级行业“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独立子行业。(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