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念
供应链是指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等所有参与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经济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物料、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和相关经济活动的链条(图1-1)。随着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朝着专业化分工的方向演变,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供求关系逐渐出现,形成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各个环节及市场主体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活动,核心在于通过企业间的协同提升效益、增强竞争力。“供应链”与“价值链”“产业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价值链是供应链、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和实现形式,反映了供应链、产业链中价值创造和分配的状况。产业链是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投入产出关联形成的链条。产业链通常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和供应链具备相同的微观基础,但前者侧重产业层面的技术经济关系,后者则强调微观层面市场主体间的协作关系。
图1-1 供应链示意图
2.演变历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开始兴起。随着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条件的加速迭代,供应链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20世纪初期,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以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为基础的“福特制”供应链,其特点是: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扩大经营规模,零部件自制率较高;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表现为契约合同约束关系,分工明确但信息交流、协同互动较少;生产规模的选择主要基于对市场规模的预测。福特制供应链充分适应了当时消费需求稳定、产品迭代缓慢的市场环境,最大化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凭借福特制的供应链组织方式,美国汽车、钢铁、玻璃、橡胶等领域的企业迅速扩张,成为全球行业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人们对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供应链组织方式出现变化:在生产领域,企业开始注重和供应商构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把大量零部件生产和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数量有限、相对固定的供应链伙伴,将资源和能力集中于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实施“小批量高频率”生产方式,以“零库存”为目标进行流程优化再造。这种“精益生产”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成为日本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流通领域,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不断迭代的市场需求,美国服装企业供应链冗长低效,对市场需求响应速度慢、周期长,形成了大量库存积压,经营状况急剧恶化。美国服装企业将原有的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转为以消费者主导的供应链,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生产计划、实施库存采购管理,市场响应速度得到极大改善。“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扩展到整个零售业,奠定了美国流通领域的强大优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信息技术革命兴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企业更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将产品开发、物料采购、加工装配、产品销售等供应链不同环节布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全球供应链由此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所处的环节,与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技术创新能力等密切相关。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较早应用供应链管理,凭借核心技术、流通网络等优势,更多地处于产品研发设计、核心关键零部件生产、品牌营销等供应链环节,在全球许多领域的供应链中占据主导位置。我国企业则主要依托廉价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更多的是在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体系中。近年来,华为、比亚迪、顺丰等一批大型企业开始在全球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物流仓库等,加快全球供应链布局步伐。国内外企业逐渐形成更加紧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供应链协同发展红利。(www.xing528.com)
3.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规则、要素成本、发展理念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供应链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要素成本变化和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环保等成本,成为跨国公司布局生产制造环节的重要区域,快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随着科技进步和要素成本的改变,我国生产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此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生产制造环节正在逐渐从我国向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我国从吸引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生产基地、采购基地转变为吸引跨国公司在华打造研发基地和区域中心。
新的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全球供应链重返封闭的、歧视性的区域供应链。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极大推动了关税税率降低和贸易壁垒消除,各国间商品流动更加自由、成本更低,开放式的全球供应链加快形成。近年来,发达国家正在试图通过主导一些大型区域贸易协定强化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掌控力和话语权,使得全球供应链趋于封闭。例如,美国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贸易协定,利用严格的原产地规则绕开我国供应商。虽然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TPP,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将忽略和放弃对现有全球供应链的控制。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正在引导全球供应链部分环节回归本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为解决产业“空心化”、失业率攀升等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巩固其技术和产业领先优势,由此出现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逆转移”态势。同时,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国家人工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得部分跨国企业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环节和供应商逐渐回归本土。
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加速全球供应链布局重新调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对多国发起贸易战,严重伤害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打破甚至中断了既有和正在形成的全球供应链。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持续加速全球供应链布局重新调整。中美贸易战格局下,美国针对我国制定的高额关税显著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我国大量出口导向型的企业正在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和原有供应链中的位置,我国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速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
可持续理念兴起促进全球供应链目标从经济利益最大化转向提升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绩效。20世纪9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跨国公司纷纷制定对社会作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通过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认证应对不同利益团体的诉求。世界各国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各类法律法规,规范供应链不同环节企业的经营行为。全球供应链的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转向提升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绩效。由于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劳动权利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较高,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逐渐带动上游的发展中国家供应商提高标准、改善环境,推动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