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中,1号店启动融资,最终吸引了平安集团。平安集团之所以要向其投资,主要是想利用1号店的医药资源促进其健康险的发展,1号店成了平安集团产业布局下的一颗棋子。1号店将80%的股权转让给平安集团,也就将公司的控制权拱手相让。通过这一过程,于刚团队不仅获得了股权溢价,也由公司合伙人变成了职业经理人。之后,平安集团发现产业链整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便将其控制权转让给沃尔玛退出变现。结果,1号店的控制权变成了平安集团和沃尔玛之间的博弈游戏。
通常,投资者分为两种:财务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
财务投资者: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股权投资溢价退出获取财务收益。财务投资者不直接参与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也不会要求超过20%的股权。
产业投资者:把他的资源强行嫁接到你的企业上,或把你的企业资源嫁接到他的企业上。产业投资者通常和被投公司处于同一行业、相近行业或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投资主要考虑的是自身产业链的战略布局。因此,战略投资者通常会加强对被投资公司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控制,深度介入被投公司的管理。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2015创投极客论坛”表示,如果一开始模式不对,或股份结构不合理,这个公司一定做不成。他认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一个是团队,一个是股权结构。第一个,团队里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包括黑帮文化、兄弟情义、互相喜欢、痴迷于产品等;第二个,是股权结构,只要基础不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冲突。
一般说来,投资者需要考虑的风险主要有两种:
一个是大股东或管理层占的股份太多,如超过50%,散户的投票对公司治理基本起不了任何制约作用。大股东是自然人,把自己的投资风险交给了变幻莫测的人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或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小股东毫无办法。
一个是大股东或管理层占的股份太少,如少于5%。投资者需要担心的是,大股东或管理层是否会足够努力,甚至要怀疑他们会不会搞腐败或关联交易。(www.xing528.com)
由此,对投资者最有利的股份结构为:有相对控股的大股东,但股份不能占绝对优势。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内外治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公司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外部接管机制等。一定要确保合理的股权结构,以免危难来临时老板和企业陷入困境。只有设置好股权结构,才能吸引投资者。
1.股权结构不能平均。在美国,即使是几个创始人平分股权,公司也能做起来。但中国却不能!能够做起来的公司,往往都是一股独大。比较成功的模式是:有一个大股东,作为决策中心;搭配几个占股10个点或8个点的小股东,有话语权,能跟老板唱唱反调。如此,既能保持不同的意见,又有人拍板。
2.利益结构要合理。创业期的公司一般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形式可以是现金、实物、知识产权等;现金以外出资需评估或协商一下,按价值设定股权比例。也就是说,资金算一部分,工作能力算一部分,原来的背景、将来的贡献也算一部分,要从这三个层面来划分股权比例。
3.设立防冲突机制。股权分散的企业,首先要做好股权集中,设立防冲突机制。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签订一个共同发起公司的协议书,把各自的权利、义务包括发生纠纷的解决办法,都白纸黑字地约定清楚,以免某个股东因为一些原因必须离开而产生矛盾。
4.适时发放期权。互联网类公司一开始设立,可能就会留有期权池,但有些公司可能是会晚一些。时间点要根据业务发展来定。通常,做一次期权激励,可以拿出不超过10%的股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