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评价:PSM-DID方法实证检验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评价:PSM-DID方法实证检验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理论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应对沿线地区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部分,我们利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对这一倡议的影响方向与影响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切实推动了中国段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评价:PSM-DID方法实证检验

根据理论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应对沿线地区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部分,我们利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对这一倡议的影响方向与影响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我们将时间限定在2000—2016年中国的286个地级市中,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并采取“地区”而非“市辖区”作为原始数据的统一口径。在实证部分,首先对模型中使用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在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后,进一步建立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的基准回归模型,其中倾向得分匹配法仅作为数据筛选的统计工具,不体现在回归模型中,模型设定如下:

ln gdpit01 timeit2 treatedit3 timeit treatedit4 zitit

在基准回归模型中,下标i与t分别代表第i个地级市与第t年;ln gdp表示各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值,取这一指标作为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被解释变量进行基准回归;z为控制变量,具体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地方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地方财政教育事业支出、医院卫生所个数、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末总人口、寇宗来等(2017)计算的城市创新指数、工业总产值对数值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对数值;ε为随机扰动项。

基于建立的双重差分模型,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源于2013年,故年份变量的分界线为2013年,2013年以前时间虚拟变量取0,2013年后则取1;政策虚拟变量的取值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位置相关,我们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九省的72个地级市作为处理组,将其他地区的城市作为控制组(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章未采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数据),处理组政策虚拟变量的取值为1,控制组政策虚拟变量的取值则为0。核心解释变量则是时间虚拟变量与政策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其回归系数β3的大小及显著性是本章考察的重点。回归系数β3若显著为正,则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正面作用;若显著为负,则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强;若不显著,则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存在显著作用。

基于模型设定,首先根据城市级别、地方财政教育事业支出、医院卫生所个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五个指标对原始数据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SM)。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匹配后其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小于10%,且所有t检验结果均不拒绝处理组与控制组无系统差异的原假设;与匹配前结果进行对比可发现所有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大幅度缩小,即所有变量均通过了平衡性检验。这表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应用较大程度地消除了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之后剔除与处理组基础条件相差过大的城市,在损失少量样本后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根据图1可以发现在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前期的系数均不显著异于0,后期的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双重差分模型的平行趋势假定得到满足,故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基准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续表

注:括号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差,***p<0.01,**p<0.05,*p<0.1。

在表2中,第(1)列、第(2)列、第(3)列是未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而第(4)列、第(5)列、第(6)列则是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回归系数β3在六个模型中均为正,且除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混合回归模型外,β3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故可以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中国段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正面作用。另外,通过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对上文所述理论机制进行验证,发现在随机效应、固定效应与混合回归模型中,代表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与投资驱动机制的三个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对数值与直接利用外商金额对数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故可以认为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正向作用。

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的实证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切实推动了中国段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而根据理论机制部分,我们利用温忠麟(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基本思想,进一步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分别进行实证检验,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数值、工业总产值对数值与直接利用外商金额对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进一步验证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机理。由上文易知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正向作用,而若在机制检验模型中,时间虚拟变量与政策虚拟变量的交互项这一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则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通过影响该变量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若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或不显著,则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未达到其预期效果,在西部地区的后续发展中,应更慎重决定倡议方案设计与实施路径,进而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发挥其预期作用。其估计结果如表3至表5所示。

表3 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检验回归结果(www.xing528.com)

注:括号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差,***p<0.01,**p<0.05,*p<0.1。

表4 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检验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差,***p<0.01,**p<0.05,*p<0.1。

表5 投资驱动机制检验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差,***p<0.01,**p<0.05,*p<0.1。

根据机制检验的回归结果,基于中介效应逐步回归法这一检验方法可以发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条影响路径中,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均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投资驱动机制未达到这一倡议的政策预期,即未对西部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积极影响。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后续战略方向中,应切实考虑地区差异与当地企业特点,因地制宜,以相应的政策机制推动企业的发展,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战略优势,通过利用外商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增强文章的可靠性,我们在双重差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量替换及剔除的稳健性检验。首先,将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的被解释变量由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值更替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核心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在表6中汇报。其次,剔除2010年及之前年份的城市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再次进行基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由回归结果易得,表6、表7与表3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章的基本假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一命题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表6 稳健性检验Ⅰ

续表

注:括号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差,***p<0.01,**p<0.05,*p<0.1。

表7 稳健性检验Ⅱ

续表

注:括号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差,***p<0.01,**p<0.05,*p<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