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o,not Surgery
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使用类似物理治疗的方式,而不是外科手术,并着手于解决已经发生的事情。这种方法的开拓者是建筑师杰米·勒内(Jaime Lerner),他后来成为巴西库里奇巴市的市长。勒内并不回避耗费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他的任期正是开始于一项快速运输和交通专用道路系统的修建。但他更喜欢的,是被称为“城市针灸”(acupuntura urbana)的微型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波及面小,但却能精确定位城市经纬,采取十分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影响城市的能量和流动。他倾听人们的诉求,他知道,对南岸中心来说,只有开始思考人们能利用建筑之间的空档做什么,而不是关注建筑本身,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由于城市针灸模式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许多城市领导者的认同,而且就算计划失败,也能轻易重来。城市针灸模式的经典案例包括:瓦尔帕莱索(Valparaiso)为老房画上鲜艳色彩;蒙特利尔委托本地艺术家将街道标记变为神秘符号;基洛沃格勒(Kirovograd)为拉开城市翻新帷幕,画了100万朵万寿菊;无锡在房屋外围铺上鹅卵石,并运用色彩晕染,并在建筑间建起了旧式拱门等。
这些在街道层面发生的变化,标志着城市政府和居民创意活力(creative energies)之间的联系的新的自觉意识。柏林近期的觉醒就体现了这一转变。在短暂的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年),尽管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令人恐惧,但柏林的艺术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弗里茨·朗[17]、奥托·迪克斯[18]乔治·格罗茨[19]、阿诺德·勋伯格[20]、瓦尔特·格罗佩斯[21]、贝托尔特·布莱希特[22]的推动下以及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引领下,柏林成为艺术、设计、舞蹈、歌舞表演、讽刺剧、戏剧、电影和摄影艺术爆发的根据地。当时的思想既独立又富有挑衅性,但又裹挟着无耻和非法的语调。当年的柏林和上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俄罗斯和德国犹太难民逃往中国之后),但随着柏林因战争和分裂而遭到隔离,其文化也被边缘化了。
东西德统一后,市政府宣布的“创意柏林”计划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他们为新的开放性与自由和廉价的租金而来。相比德国其他城市,柏林的创业企业更多,但同时失业率也高达20%,两倍于全国平均水平。《柏林日报》曾经写道:“柏林正上演着这样一幕,其创意的丰饶与经济的贫乏形影不离。”市长克劳斯·沃维莱特对城市“贫穷而性感”(Poor but Sexy)的描述举世闻名,柏林人还骄傲地把这一口号印在了T恤上。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当前的局势缺乏政治挑战,也没能形成同等质量的工作。这样的情势倒更受政府欢迎,因为它更有秩序,适合商业发展,也吸引了更多游客。旧柏林属于20世纪20年代,它与同期的莫斯科、芝加哥和上海一样刚硬,活力十足和经历着颓败。如今,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柏林更多地象征着合作与平静,是宏大文化和街头实验的灯塔,吸引着德国乃至全欧洲的人们。
充满活力的纽约文化事务专员凯特·莱文(Kate Levin)曾说,在由其部门支持的服务中,一半以上都难与社会服务相区分。她还喜欢引用一项为监狱提供园艺设施的计划。圣保罗对贫民区的手工艺作坊也采取了相同的措施,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或社会包容(市政府亦通过此举证明预算的使用)。这两件事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思考,行动和创作”(Thinking,doing,Making)是改变、多样性、学习和适应四大特性的缩影。在这些城市,这四大特性的融合比其他地方规模更大,其影响也更快、更随机的成倍增加。网络的数量和具有渗透性的边界是它们最具吸引力的特点之一。人口越多,融合就越快且越具颠覆性,想法来自四面八方,也会扩散到四面八方。城市比其他任何地方更符合这一情况。
【注释】
[1]生于波兰的英国小说家,少数以非母语写作成名的作家,代表作有《黑暗之心》《密探》等。
[2]中篇小说,讲述在刚果河运送象牙的船员马洛的故事。
[3]比利时于1908—1960年在今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殖民地。
[4]又称高乔人,南美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混血种族。
[5]法国建筑家、室内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艺术家。
[6]柯布西耶设计的现代住宅,以“马赛公寓”为代表。
[7]英国白金汉郡的一座新镇,由英国政府于1967年规划。
[8]希腊建筑、规划师,创立了人类聚居学理论。(www.xing528.com)
[9]美国房地产开发商。
[10]美国和加拿大记者,城市规划的积极倡导者,著有《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11]英国电影公司,推行现场电影体验,将荧幕放映和现场互动表演相结合。
[12]位于伦敦中心的火车站。
[13]一出观众体验型戏剧。
[14]又称制造带,位于美国东北部,尤其以明尼苏达州的钢铁业闻名。自1970年起,工厂停产,该工业带转向衰落。
[15]位于伦敦东区。
[16]美国企业,商业服务和供应公司。
[17]奥地利导演、编剧。
[18]德国画家,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19]德国画家,生涯前期以讽刺类作品为主,赴美国之后,风格偏向田园情趣。代表作有《社会栋梁》。
[21]德国现代建筑师,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22]德国戏剧家、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