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实行的是基本建设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国家的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建设部、原国家计委、财政部等)制定和颁发一系列建筑工程定额和工程取费标准等工程造价管理文件(包括《建筑工程全国统一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全国统一预算定额》、《建筑工程全国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组成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宏观上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各地区依据全国统一标准,结合本地区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等,进行本地区概预算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工程造价确定的过程是:依据国家或地区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建筑工程图纸计算工程量,并且套用法定概预算定额和取费标准,最终确定工程造价。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工程预算定额就成为编制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建设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报价以及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使用中必须严格执行,不能违背定额所规定的原则。工程定额的指令性过强、指导性不足,反映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主要是施工手段消耗部分统得过死,把企业的技术装备、施工手段、管理水平等本应属于竞争内容的活跃因素固定化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在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中开始贯彻执行招投标制度,但无论是业主编制标底,还是施工企业投标报价,在计价的规则上也还都没有超出定额规定的范畴。招投标制度本来引入的是竞争机制,可是因为定额的限制,企业缺乏自主权,不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意识。所以说,定额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所形成的价格是建筑工程计划价格。这种量价合一、工程造价静态管理的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起到了确定和衡量工程造价标准的作用。
2.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www.xing528.com)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基本建设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从过去的“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过渡。为了适应建设市场改革的要求,针对工程预算定额编制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措施,工程造价管理由静态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动态管理模式。其中对工程预算定额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量价分离,即工程预算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与相应的单价分离。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由国家根据有关规范、标准以及社会的平均水平来确定;价格则是根据市场情况,由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定期公布各种设备、材料、工资和机械台班的价格指数以及各类工程造价指数,提供指导价格。与此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工程产品也是商品,以价值为基础,改革建设工程和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构成;全面推行招标投标承发包制度,择优选择工程承包公司、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设备材料供应单位,使工程造价管理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加重视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工作,切实发挥其控制建设项目总造价的作用;强调设计阶段概预算工作必须能动地影响设计、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其控制工程造价、促进合理使用建设资金的作用。这些措施在建筑市场经济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市场经济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基本形成,建设工程投资多元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在经济成分中不仅仅包含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三资经济、股份经济等也纷纷把资金投入建筑市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是价格决策的主体,并应根据其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产品价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充分的定价自主权,再用过去那种工程造价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建设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的全面推行,以及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一场国家取消定价,把定价权交给企业和市场,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工程造价改革已势在必行。
2003年7月1日,经建设部批准,GB 50500—200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作为强制性标准,在全国统一实施。GB 50500—2003规定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设工程应按计价规范规定执行,明确了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并规定了招标人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必须遵守的规则。
工程量清单是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及其他项目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它是由招标人按照GB 50500—2003中规定的项目编码、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编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