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一直以来都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作为土地流转的基本动力,需要发生在经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机下。当前农民对农地流转有疑虑,主要是对土地流转中的“三权分置”政策没有理解清楚,担心养老无依靠、就业无保障、经济利益受损和后代生活无着落。
1.对流转行为心存疑虑
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不清,对相关政策法规不甚了解。相当一部分农民宁愿在经商务工后,虽然收入有了提高,但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地”和就业“保险地”,认为务工经商虽然收入高但有风险,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即使外出务工也不愿转出土地;有些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存在误解,认为流转出土地就是失去了承包权,仅在亲朋邻里之间流转,达成口头协议,未签订书面合同,有的虽然签订书面合同,但流转形式不规范,权利、义务关系约定不明确,对日后的权益纠纷埋下隐患。
2.对流转价格心存疑虑
整体而言,由于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尚未建立,没有权威的指导价格,特别是长期流转,流转价格怎么增长,农户心中没底。随着土地流转市场日趋活跃,一些农民对土地租金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种待价而沽的观念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此外,农业税全面取消,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土地收益逐年上升,按承包面积给予的粮食生产补助促使一部分农民不愿转出土地;城郊地区城镇扩建或国家重点工程实施,导致部分农民宁愿等待承包地被征用而得到补偿费,也不愿转出土地。
3.对流转年限心存疑虑(www.xing528.com)
许多农民将手中土地出租,但租期一般为1~2年。由于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是不稳定的,一旦出现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波动就会退回农村。他们普遍担心回乡后要不回流转出去的土地,故不愿长时间流转。而规模经营主体期望流转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上,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很多农民对土地流转是持谨慎的态度,不愿意将土地一次性、长期性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即使转包,也多数采用一年一签的形式,给自己留出“后路”。或者宁可闲置抛荒土地,也不愿意长期租赁,这对新型农业主体实现长期性、大规模经营造成了难度。
4.对流转权益心存疑虑
一些地区基层政府急于求成,往往先招商引资,再层层做农户工作。土地流转给谁、以什么价格流转等关乎农民切实利益的事项,农户却缺乏广泛参与,很容易形成农户毁约的情况。土地流转后经营主体多元化,产生了利益的多元化,有些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后,由于经济上的强势,投资者往往在当地的社会管理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一旦与农民利益出现矛盾,农民的弱势地位将难以保证其利益诉求。
上述农地流出主体的四大顾虑,使农地供需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很难形成。土地流转的顾虑多,一方面使土地流转档次不高,呈现自发性流转,范围局限在村内流转,形成散户流转多,规模偏低;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期限偏短,许多已经流转的土地处于粗放的、低层次的经营状态,资金投入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