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在农耕社会先天禀赋不足,这里的土地是红壤且多盐碱地,只能种些番薯等杂粮,风调雨顺的年景,亩产也不过400余斤。孤岛交通闭塞,也不是渔场中心,缺乏商业繁荣的基础。祖祖辈辈要么在滩涂上晒盐捡螺贝,要么下海捕鱼。老百姓住茅草屋,穿百衲衣,生活困苦异常。
数年后,王建立、王崇清两人闯江湖的故事传回长白,给死水一般平静的小岛掀起了阵阵涟漪,那些原本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开始憧憬外面的世界。1914年,与两人同村的王建奋、王建美、王金湾等人南下香港当了海员。1920年,在已经出人头地的王崇清的牵线下,同村的王林作、王崇元、王建良等人到上海的英国轮船上打工。此后直到1942年,长白人亲帮亲,邻帮邻,海员人数超过200人,是长白华侨形成的第一次高峰期,他们构成了长白第一代华侨的主体。
那个年代的运输体系中,航运一家独大,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海员,这是催生长白海员的大环境。据《长白华侨史》统计,这些人群中,中国轮船公司(三北、复兴、长江、上海招商局等)占20%,英国轮船公司(太古、怡和洋行)占80%。
长白华侨形成的第二次高峰期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具体又可分为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至90年代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定居美国为主,有80多人;第二阶段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主,人数有130余人。与第一次集体当海员不同,这次基本为移民。第一代、第二代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后,一方面年岁渐大,大多舍船登岸另谋生路,打拼多年后趋于稳定,接家乡的血亲前往异国定居。(www.xing528.com)
王崇清初到上海时年仅14岁,在怡和洋行当了整整28年的海员,从水手、伙夫起步,后来升至“和生”轮管理人员。他勤奋自律,完全凭自学掌握了流利的英语。1916年,时年42岁的王崇清迎来了人生的大机遇。当天没有航行任务,他闲来无事在上海滩小坐,无意间捡到了一只黑色的公文包。善良的王崇清心知失主焦急,就端坐在原地等。这一等一直等到晚上,饿得他肚子“咕咕”叫,失主急匆匆赶来了,是位金发碧眼的英国绅士。他接过公文包一看,里面的东西纹丝未动,顿时对这个品德良好的中国人心生敬意,询问了他的姓名、籍贯和职业。
这位英国绅士的资料今天已无从查考,估计是怡和洋行的高层或重要合作伙伴,因为没多久,王崇清就被洋行的炎盟同兴会聘为经理,负责全行海员就业、福利和人员调度,一直到1939年退休。升职之后,王崇清热心为家乡穿针引线,大批长白人甚至包括外岛的舟山人投奔怡和洋行成为海员。
王崇清去世于1943年,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的两间祖屋辟为纪念堂。当天记者看到,室外屋檐上悬挂着黑底金字的匾额,室内的陈设非常简单,一张长桌上放着王崇清身着长袍马褂的肖像和一只香炉,别无长物。他的玄孙王红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说常有后代来这里祭祖,他拿出一本笔记本,上面登记着近年来祭祀的后代的签名,去年一年间,近的从上海、太原赶来,远的来自美国纽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