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
2004年2月的马加爵案,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次标志性事件。谁也想不到,一个平时成绩优异(曾获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沉默寡言的人,仅仅为了闲暇打牌时的几句无心争执,会连杀4名朝夕相处的同学。痛定思痛,此人性格必是存在重大缺陷。据同学回忆,每次与别人闹不愉快,他从不反省自己,总认为别人找他麻烦。连打篮球,别人没打好或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也立马翻脸开骂。这样浑身充满负能量的人,同学自然敬而远之。渐渐地,他的性格越来越封闭,直到最后发生骇人听闻的惨案。
出了马加爵,不等于云南大学教育的失败,毕竟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把有可能蜕变成“马加爵”之类的学生找出来,加以关注和关爱,这才是亡羊补牢的关键所在。对这些学生未来的成长而言,更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寻找的途径,放在以前,恐怕只能发动群众了,其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但今天就不同了,因为有了大数据分析,让事情变得简单而隐蔽。
已经有不少大学有在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寻找的突破口就是学生每人手中的“校园一卡通”。这张卡,学生吃饭、借书、超市消费,甚至门禁都离不开,背后积累了最详尽的大数据。只要选取其中中餐的数据,从刷卡的时间去分析,那些基本上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与同学一起相伴刷卡的,是否就是潜在的“马加爵”们?还不是,还应该剔除那些因为不耐烦相伴吃饭闲聊浪费时间、特意晚去的学霸们。剩下的那些人,通过私下了解,基本上与马加爵的性格有些类似。他们应该是有抑郁倾向,甚至已经患上抑郁症的一群人。(www.xing528.com)
目标人群找到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学校通过班主任、班干部乃至动员个性开朗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引导他们走出情绪的阴影。对症状严重的,及时让校医介入,并通知学生家长。
很多人一讲到大数据,恐怕首先想到的是网页上推送的广告。甚至有哭笑不得的故事,有网友一时好奇搜索了殡葬行业的网站,结果以后每次打开网页,下方贴满了骨灰盒、寿衣之类的“牛皮癣”。这样的大数据推送,简单粗暴效率低,只会让人生厌,与前面的大数据分析的成功案例比起来,相隔如云泥。
我们身边有多少大数据等待我们去采集、去发现,如车辆的违章数据、普陀山一年600多万游客的数据等等。相信只要有目的地把这些数据交给专门的机构去分析,肯定会有抓住市场痛点的精准产品问世。中国的未来,第一、第二产业的衰退是大趋势,那些产业原本吸纳的大批就业人口转向哪里?答案自然是第三产业,而大数据产品,正是第三产业急需的。
■本文刊于《舟商》杂志201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