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振兴:办好农村事关大计

农村振兴:办好农村事关大计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正是农村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活力和示范作用,使中国全面改革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并以持续的发展和繁荣重塑了民族自信。他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实现之时。保护农民利益和积极性成为第二位的事情。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村振兴:办好农村事关大计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演变告诉我们,中国的“三农”问题是贯穿国家和民族复兴之路和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文明传承等一系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主要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

1

自1921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逐步成为民主革命的主体,积极参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为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国领袖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后,逐步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巨大的勇气推行了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正是农村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活力和示范作用,使中国全面改革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并以持续的发展和繁荣重塑了民族自信。

1992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强调,要牢固树立农业是基础的思想,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他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2002年11月召开的新世纪首次全国党代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优化“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1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实现之时。

2

马克思通过研究社会发展史,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根据人民停止战争、获得土地和面包的切身利益要求,提出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几天之内就在万众欢呼声中夺取了全国政权。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从小至大,动员起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贫苦农民浴血奋战,恰恰也是由于满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打土豪、分田地”“保家保田、保卫胜利果实”这些朴素的口号,反映出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此能使这些自然经济下的小私有者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书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随着新中国成立,鉴于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恶劣的国际环境,国家优先考虑发展国防工业,农业成为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积累来源。保护农民利益和积极性成为第二位的事情。

据《杜润生自述》记载,1950年初,杜润生列席了由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央会议。这次会议,先讨论婚姻法草稿,后讨论土改问题。当时有一位老同志讲到土改中要注意教育农民节约,分田后大吃大喝不好,应该防止。毛主席插话:“千年受苦,一旦翻身,高兴之余,吃喝一次,在所难免,此后注意就是了。”此话既讲理、又讲情,给杜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感觉毛泽东主席很平易近人,很和气,注意听取别人意见,具有既坚持原则,又从善如流的大政治家风度。

随后几年的情况,伴随抗美援朝开始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的处境有所退步。1953年9月,梁漱溟在政协常委扩大会上发言,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过去20年的革命全在于发动农民、依靠农民。革命所以成功在此,而农民在革命中亦有成长,但进入城市后,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一切较好干部都来做城市工作……今建设重点在工业,精神所注更在此。生活之差,工人九天,农民九地。农民往城里跑,不许他跑。人力财力集中城市,虽不说遗弃吧,恐多少有点。然而农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农民……”

在此后20多年间“一大二公”体制下,农民用出工不出力的形式主义来应付相关政策。最后,虽然在工业化和重点领域也取得了难得的成就,但整体国民经济和农民利益都处于极度贫困的窘境。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当时的政策还是有考虑农民利益的。举例来说,1965年全国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了解到这些情况后,1965年6月,毛主席批评道:“如果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15%的城市人口工作,改称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卫生部接受批评,在全国农村建立了赤脚医生和巡回医疗制度。到1975年底,全国有赤脚医生150多万名,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名。全国城市和解放军医务人员先后有110多万人次下农村巡回医疗,有十几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安家落户。

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7月,邓小平谈到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的话题时指出,搞现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是最大的阶级斗争。有的人说社会主义不如西方好,如果那样,这是什么社会主义?是“四人帮”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展,有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实行责任制,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终于扭转了局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每一步路都不易。今天的美好生活值得每一位国民好好珍惜,并不断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高度重视、热忱推动解决事关全局发展的“三农”问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www.xing528.com)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讲话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广大农民贴心人。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能力和水平。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说,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弱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打开局面,富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云南佤寨访民生贺新春时,对乡亲们说:“你们这里已经实现脱贫并正向新的发展目标努力迈进,这个过程也和我们国家一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空壳村等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让更多乡亲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6]

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的衡量指标除了人均GDP数据外,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很重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曾提出,一国的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呈倒U形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不平等状况会逐渐加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这一关系,也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发展实践曾经见证了“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部分,即经济发展带来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也看到了逆转的趋势。因为,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随着中央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举措的不断推出,中国已经迎来收入差距变化的转折点,而且这一转折已经比较稳定,在进一步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支持下,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格局终究会到来。

据有关专家研究,中国收入差距约50%来自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比最近十余年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3.23,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的3.13……2019年下降到2.73。城乡收入比下降的背后,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连续较大幅度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速:2010年为10.9%,是新世纪以来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2011年为11.4%,显著地快于城镇居民收入8.4%左右的增长……2018年为9.2%,还是快于城镇居民收入7.6%的增幅;2019年为10.1%,仍然快于城镇居民收入7.8%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还在继续。

田野中国梦。(大国“三农”图片库供图)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以贯之的工作是持续快速提高收入较低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期望各地在后全面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中,抓住提高收入水平的牛鼻子,能把改革创新的精神很好地运用到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都出现过改革创新的弄潮儿。比如步鑫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先行者而闻名全国的新闻人物,他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在企业里推行了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办法,在使一个地方小厂的衬衫产品畅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同时,为城市改革起步发挥了强烈的示范带动作用。步鑫生的改革实绩,曾经是无数企业经营者的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启蒙课。他的改革事迹至今都有借鉴意义。

“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正当其时。”这是步鑫生前辈生前于2013年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他当时练习书法中最喜欢书写的内容,他说这12个字正体现了他对国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希望。

在本书的结尾,笔者把这句话作为结束语送给本书的读者,期望我们大家以饱满的改革创新的精神,参与和见证后全面小康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实践,为迎来党和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积极的努力。相信同全国人民一样,亿万农民一定能够过上更殷实、更幸福的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如期实现!

[1]引自《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来源于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22/c_1123470956.htm,发布日期:2018年9月22日,引用日期:2020年2月22日。

[2]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3]引自《习近平考察小岗村 重温中国改革历程》,来源于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2259.htm,发布日期:2016年04月25日,引用日期:2020年3月3日。

[4]富兰克林·H.金著,程存旺、石嫣译:《四千年农夫》,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5]徐恒杰:《晚了100年,未必落后100年》,载《农民日报》2012年5月19日第3版。

[6]引自《特写:阿佤人民唱新歌——习近平走进云南佤寨访民生贺新春》,来源于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1/22/c_1125494910.htm,发布日期:2020年1月22日,引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