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1]这是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关系的最明了的阐释、最明确的定位和要求。
自古以来,国人代代相传至今,最美好的愿望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希望自己过上好日子,后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完成脱贫,实现小康,日子好过了一些,接下来还不能松劲,还需要向着过得更好的方向继续努力。
1
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熟悉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和他的村庄。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他跟我谈起,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经过努力是肯定能够按期实现的,但那仍然是较低层次的。他决定自我加压,利用驻村扶贫3年的时间,争取给村子带来更多积极的变化,不仅贫困户脱贫致富更有保障,全村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都能站上更高的台阶,在稳定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就可以不再落伍。
因为,他非常清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严春晓是在2018年3月8日,主动担当,再度出征,到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揣骨疃镇曲长城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的。他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的岗位赴此任,之前他曾挂职中共万全县(现万全区)委常委两年,负责定点扶贫工作。他认为,驻村扶贫征程更有挑战性。
严春晓所进驻的曲长城村,有1146户3003口人,有21.5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南依恒山余脉,北靠桑干河,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秀美。由于地势比较开阔平坦,村民居住比较集中,保存了迄今已近500年的明代城堡遗迹、古城门等建筑。村里的产业以零星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等。除了一些皮毛加工外,村里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制作豆腐、香油、粉条等。村里的用电没有问题,日常做饭是柴火、煤、电各显其能。传统农村自给自足的特点仍然比较明显。
曲长城村还是历史文化名村,村里有“背阁”“木偶戏”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9月曲长城村的“背阁古戏颂丰收”被评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之一,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艺人们都会受邀到镇、县、市参加演出。
但是,由于村域水质逐年变差,大片耕地变成盐碱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田间收入微薄,没有成形产业,许多村民被迫外出打工,村庄走在萧条衰败的下坡路上。2018年初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7户1263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201户542人,是河北省最大的深度贫困村。村子应有的优势显然很大程度没有发挥出来。
2
在严春晓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很快了解了村情,并深刻地认识到,水是曲长城村的命脉,当务之急就是要让村民喝上健康好水。由于之前当地认为曲长城村内没有好水了,所以解决村民正常饮水的办法只有从他村引水,定时供水,走了一些弯路。工作队在摸清基本情况后,通过多方联络联系上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的专家。专家在调阅水文资料并实地勘察后认为村内有好水,并建议另辟蹊径,在村南山脚下打井。
扶贫工作队历尽艰难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新水井终于出水。(曲长城村委会供图)
当时,90%的村民不相信能在南山脚下打出水来,甚至认为驻村干部就是“瞎胡闹”。加上山脚下土质复杂、塌陷严重,大型设备使不上劲儿,换上传统设备又进度缓慢,施工队几次打算放弃打井,最艰难时只剩下一位工人在坚持。严春晓和工作队力主不能放弃,每天两次上山送饭,连续送了20多天。
笔者曾到曲长城村驻村调研一周,很高兴曾参与为工人做饭、送饭。当时是2018年11月,天气已经有些冷了,工人搭棚子住在山上,用较为简单的设备不间断施工,进展非常缓慢。听说后来又换了大型设备进一步施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井终于在2019年1月2日出水,并经权威机构化验为优质富锶山泉水。
这可是村里的大事!出水的时候,很多村民觉着那天比过年还高兴。
工作队抓住“水”这一发展命脉,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也给整个阳原县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水的问题解决之后,村里的老百姓对工作队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原来的半信半疑、观望到信任、支持。
3
在解决水的问题之前,严春晓已经与县里和镇里充分沟通论证,决定利用国家新出台的对深度贫困地区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全面谋划村庄改造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将破旧土坯房拆除恢复成耕地,用指标交易收入集中建设宜居小区,既一揽子解决水、路、气、暖、厕、卫等问题,又整理出大量耕地,发展集体高效产业。在笔者调研期间,村里已制定了房屋改造补偿安置方案,征求了村民意见,正在由专业团队进行入户测量工作。(www.xing528.com)
曲长城村新建居民小区工地。(摄于2019 年11 月)
笔者在村里入户走访时,村民谈起以后的发展都很高兴很有信心。70多岁的老党员苏全仁竖起大拇指说:“严书记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村民的信任、支持,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19年11月,笔者再到曲长城村里时,看到规划的新村一期工程已经有五六栋楼建得有些模样了。因为土层正在封冻,所以工地停工了。根据规划,新盖楼房,有2居室,有3居室,村民在村里固定奖补55—60平方米的基础上,再以自家宅基地置换楼房,多退少补。笔者一行人走访了一些农户,基本上不用再交钱,如果愿意置换面积稍大一点的补交金额一般在5000—20000元之间。新盖楼房虽只有6层,但考虑到村中老人居多,故每栋安装电梯。村里提供统一装修方案,基本可实现拎包入住。如果有人想自己单独装修,则装修花费会折价退还给个人。
工作队带领村民发展的300 亩河北皇菊。(曲长城村委会供图)
产业发展方面,据严春晓介绍,曲长城村目前已建成了以河北皇菊、丰花玫瑰、观赏花海、抗寒苹果、赞皇福枣、昌平草莓“三花三果”为主体的400亩冷凉地区特色精品产业示范园区,引导发展1600亩优质张杂谷,建设一座集产品烘干、谷物加工、果品保鲜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厂,促进种、养、加、游、电全产业链发展。为了将发展动能传导到贫困户身上,探索建立了“帮扶单位+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社”的定向传导机制。驻村工作队指导村里成立了种植、养殖两个集体专业合作社,并与龙头企业建立“保底收购、以利还本、延付资金”合作模式,签订产品回购合同,保证村里有收益、不亏损。
4
严春晓很明白,他这个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毕竟是“飞鸽”牌的,村里长久的发展还是要靠坚强的本村“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
2018年村里换届,选举出了年富力强、公道正派的带头人武晓敏担任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不少资深的村干部组成了村委班子。驻村工作队还有两名骨干成员韩廷耕、张占伟,也是由省农业农村厅委派前来的,素质全面,作风扎实,对做好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乃至乡村振兴发展充满激情。他们都是严春晓开展各方面工作的得力助手。
为了统一发展思路,在工作中形成合力,第一书记严春晓率领工作队多次与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座谈、了解情况,组织学习讨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中央精神,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共识谋发展。同时,为全面主导舆论阵地,严春晓牵头创建一个党建群和四个村民实名微信群,总共超过2000名成员,并带头在群里坚持正面引导激励,宣讲党的政策和帮扶举措,回应各类关切和社会热点问题,遏制消极负面言论,架起与村民的连心桥。
笔者曾经把“如果严书记在三年后离开,村里各方面工作可能难以持续”的担心,直言不讳地告诉严春晓。他回答说,他的体会是扶贫帮扶需要能量转化。真正不会走的队伍是农民自己,大包大揽容易让地方患上“依赖症”,以至于出现“干部一走、产业就散”的心理恐慌与可能困境,所以扶贫帮扶一定要激发群众自身的动能和能量。因此,在产业扶持项目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独特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注重补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科技短板,使专家团队、农技人员和土专家、有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三者缺一不可。另外,把培育品牌特别是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提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培育好一个品牌,可以兴盛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这位致力于在确保完成扶贫任务的同时,给下一步乡村振兴打好基础的第一书记,希望自己离开村庄时“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村子发展的势头一直保持。
5
为了让村庄的未来更有希望,严春晓为促进村里的小学校发展下了很大功夫。
记得第一次到曲长城村的当天,严春晓带领笔者首先到了村小学。见到学校的肖海文校长时,他刚从运煤车上卸完学校过冬取暖的煤,手上满是煤灰,脸上也沾上了灰黑。他双手摊了一下,示意不握手了。跟他聊起学校的情况,他并不抱怨自己不得不做这种体力活,最担心的却是学校的生源在逐年减少的趋势。参观教室时,看到设施尚可,活动黑板墙上安装了用于电化教学的大屏幕电视,校长说可以进行实时互联网教学。学校能容纳200名学生,最多时学生数量达到150人左右,当时有12名教师,77名学生。
如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最终带动适龄儿童回流读书?最近,笔者了解到曲长城村工作队争取团中央基金支持,为全村50名贫困小学生每人资助了1000元;争取相关基金和部门支持,为全村16名家庭特别困难的中小学生,每学期发放500—1500元的助学金,让他们能够安心上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此外,工作队3名队员直接融入曲长城小学日常教学,在不打乱日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开展综合素质提升教育。工作队还在曲长城小学协调设立河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在寒暑假期间先后邀请18名在校大学生,为近200名中小学生开展公益辅导,为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
更为关键的是,在县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工作队牵头创建“村校共建模式”,招录2名专业特岗教师,新聘1名优秀编外教师,实施教学质量奖和全勤奖,对接社会资源进校园,一系列硬措施让曲长城小学焕然一新,教与学激情充分激发。教学质量有保障之后,入读学生数量有了明显上升,2019年下半年新转入19名学生,同时一年级新生达到18人(为各年级最多),为打造优质乡村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村庄、村民家庭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如同打仗,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来说,脱贫攻坚只是前哨战,更多的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也在陆续破题,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去完成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