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御寇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见《列子·汤问》),寄托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寓意。故事的发生地,相传在如今河南济源王屋山一带。
愚公移山的典故虽然已流传两千年,但能够家喻户晓却与发生在现代中国的故事有关。因为,这个故事里的愚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行动力。
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毛泽东主席发表了题为《愚公移山》的著名演讲,号召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实现了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升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又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经典名句,激励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这一古老的寓言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
1
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河南省济源市2016年12月把每年的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以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让愚公故里处处充盈昂扬向上的励志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是对全国讲的,但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河南济源来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2018年6月,《农民日报》记者到济源市采访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在愚公故里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移山群雕广场看到,这段流传两千余年的古文被遒劲有力地刻写在石壁上,吸引着市民及外地游客驻足品读。
济源扶贫干部王建波与包扶家庭卫强的孩子互动的文字(写于宅门内墙)。
自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的发展在中部走在前列,与传承愚公移山精神也是分不开的。自2005年被列入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后,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乡治理七个方面,把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引向深入。2013年,济源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唯一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017年,济源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全国唯一全域规划建设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城乡建设高标准推进的同时,济源市在经济发展上也在不断创造着济源速度、济源现象、济源品质。
据了解,截至2018年6月,济源市总人口73万,面积1931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9个,其中未脱贫村2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16户7218人,其中未脱贫户674户1980人。面对当地的脱贫攻坚任务,济源市政府副市长卫祥玉说:“我们济源必须横下一条心,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挖山不止,立下愚公移山志,啃下贫困硬骨头,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向党中央、省委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济源市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之年。济源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原则上全部脱贫。为实现这一目标,济源全市上下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拿出总攻的决心、总攻的气势、总攻的精神,强化举措,压实责任,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
济源近年来把产业扶贫、合作社带贫和消费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通过济源精准扶贫标志授权使用、成立“携手奔小康”产业扶贫基金等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实现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济源设立了产业扶贫基金,通过财政注入、企业捐助、消费扶贫公益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主要用于“联镇带村”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和巩固扶贫成果。
据了解,济源在2018年底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的基础上,2019年底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3户7084人全部脱贫退出。
济源精准扶贫标志授权使用开创了消费扶贫公益捐赠的新模式,营造出全社会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济源扶贫办供图)
济源示范区(2019年前为济源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济源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更有责任、有义务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济源将进一步坚定“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全力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做好防返贫工作,强化“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持续加力推进,防范返贫风险,并将建立健全脱贫成果巩固机制和返贫预警机制,加强对边缘农户、易返贫农户的跟踪和持续帮扶,有效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和新的贫困人口产生,做好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机衔接,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济源方案,以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
跟其他一些脱贫难度更大的地方相比,济源的脱贫攻坚工作并不是最艰难的,但作为愚公移山典故的发源地,当地全面地、创新性地完成脱贫工作具有良好的象征和示范意义。
2
作为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怒江州可说是云南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2018年全州4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255个行政村中还有225个贫困村,1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8.1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
六库镇一瞥。(摄于2018 年8 月)
2018年8月,《农民日报》记者到云南怒江采访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记者从州府六库镇出发,海拔还只有800多米,不到一个小时,汽车就驶入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一边是巉岩峭壁,一边是悬崖深谷。道路虽险,但景色奇美,令记者赞叹不已。开车的余师傅接过话来:“你们刚来看山很美,我们本地人天天看山,只恨这山高,嫌那路远。”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全州总面积1.47万平方千米,54.4万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是这里的世居民族,其中独龙族、怒族则是怒江特有的民族,全州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93.6%。(www.xing528.com)
苏义生是怒江州委讲师团团长、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专职副所长。2013年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放弃去国内知名高校教书的机会,一头扎进怒江工作。44天,他走完全州4个县(市)29个乡镇。用脚步丈量过怒江的山山水水之后,苏义生不禁感慨:“在怒江生活需要勇气!”
为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怒江州建立了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政策、工作、投入、动员、监督、考核“七大体系”,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州长为“双组长”,州级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州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整合各方力量,下派258支驻村扶贫工作队、2129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驻乡、驻村,全州挂联单位512家,挂联干部14614人共同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以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脱贫等“十大工程”为抓手,确保帮扶到户到人、项目到户到人。
2018年8月,记者看到怒江州扶贫办的办公室墙外,悬挂着一张一米见长的脱贫攻坚作战地图。怒江州4个深度贫困县(市)和225个贫困村一目了然,旁边还标注了脱贫摘帽的时间表。除了贡山县2019年脱贫摘帽外,其他3个县(市)均要在2020年脱贫摘帽。
在怒江各贫困村采访,也随处可见类似的作战图,既彰显了分秒必争、时不我待的浓厚氛围,也宣告怒江脱贫攻坚已经决胜在望。
当时54岁的门才科是泸水市洛本卓乡金满村村民,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居住在木棍作柱、篱笆当墙、木板为顶的“千脚落地楼”里,人畜混居,不避风雨。2017年10月,门才科和本村87户395人一起搬进了山下11公里的“巴尼小镇”。这是怒江州2016年列入易地扶贫搬迁3年行动计划中的集中安置点。巴尼小镇总规划安置160户677人,户均建筑面积95.2平方米,2018年8月前已全部搬迁入住。
怒江州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会平告诉记者,当时,怒江州纳入云南省65万人规划内的搬迁规模32856人,涉及的62个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竣工37个安置点,竣工率59.7%,2018年12月底全部搬迁入住。
“来怒江之前,很难想象居然还有这么深的贫困。感叹之余,我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这项事业的伟大,因为困扰中国历史数千年之久的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除。”王梓是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一名90后副镇长,记者见到他的前一年,他是上江镇大练地村“第一书记”,再往前追,他是云南省教育厅统战部干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届硕士毕业生。
“离2020年不到两年了,大练地村能如期脱贫吗?”记者问。
“能!这个信心必须有。”王梓告诉记者,贫困村脱贫出列有10项指标,当时大练地村已经完成8项指标。“决胜全面小康,怒江不会掉队!”王梓露出坚定而自信的笑容。
3
2020年1月,庚子年春节之际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生一次的经历。因为,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规模、死亡人数、全球影响,比2003年的非典要高一个数量级。学名COVID-19的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要“狡猾”得多,对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影响也要大得多,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了严峻的考验。
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举全国之力急驰支援武汉,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汇集疫区,19个省份对口定点支援,10天迅速开设建成火神山、雷神山等集中收治医院和方舱医院。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同时,世界也在关注着:已在倒计时的中国脱贫攻坚战如何进展?
在还剩只有300天左右的时间里,在克服疫情带来的问题的同时,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剩余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一些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亟待纠正解决,脱贫攻坚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可以预见,如期兑现承诺,面临的挑战会比以往更多,任务会更艰巨,情况会更复杂。
面对疫情带来的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挑战,党中央和相关机构迅速做出了部署和应对。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脱贫攻坚战的总攻新号令,吹响了全国脱贫攻坚再发力的号角。
2020年2月中旬,人社部、公安部、交通部、国家卫健委、国家铁路集团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对用工集中地区和集中企业“点对点”的农民工专车(专列)运输服务,保障成规模、成批次外出的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通知明确了五方面具体举措,包括开通线上线下报名渠道,摸清出行需求;根据农民工集中返岗需求,制定专门运输方案,开展行前服务;提前集中登记信息,按照“一车一方案”,组织返岗运输;及时对接有关企业组织,做好抵达地交接;加强上岗防护保障。
国务院扶贫办2月下旬印发通知,要求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通知要求,派驻地在湖北省以外的驻村干部,原则上在2月底前后返岗,迅速开展工作。已经脱贫退出的村,坚决落实“摘帽不摘帮扶”工作要求,切实做到驻村队伍不撤、驻村队员不减。根据需要对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充实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坚决纠正挂名驻村、两头跑、松劲懈怠、出工不出力等问题。
2020年3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有关工作举行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司长尚建华表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较往年有所推迟;随着目前复工复产政策的出台,目前农民工返岗复工在有序推进,从各地监测的情况看,返岗复工的农民工达到7800万,占2020年春节返乡的60%;从目前返岗复工的流向看,主要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广东、浙江外省农民工返岗复工率达到70%,江苏外省农民工返岗复工率约60%。
2020年3月8日,民政部召开全国民政系统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动员大会视频会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决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各项任务,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会议提出5项举措,包括: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统筹民政领域脱贫攻坚相关各项工作;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
抗击突发的疫情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辉煌到衰落、又再次从衰落走向伟大复兴,靠的是上下同心、众志成城,靠的是国家统一调度、自上而下的动员能力。而在另一场更重大的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书写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国故事”、发出的“中国声音”更值得世界铭记。
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体现着造福百姓、坚不可摧的强烈愿望与决心,体现着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行动力,体现着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与当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愚公移山精神不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要发扬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下来更艰巨的任务中,更需要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