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但是,有史以来,无论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都从未全面地实现过。只有当今之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继承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以成就中国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
1
中国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农业文明起源地之一,且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展从未间断。最新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最早的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以前,与西亚的农业起源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到公元前8000—前7000年已经相当发达。
在今天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一处草坪上,静静伫立着一座神农氏雕像。雕塑基座上有这样一行字:“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制耒耜,试水泉,教民稼穑泽上党太行,接济苍生润千秋万世。”塑像所刻画的这个恰如辛劳耕作之后,面容慈祥、手捧稻穗的老农,就是现在中国人共同的衣食祖先“炎帝”,他与“黄帝”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化身。
据《史记》记载,在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大豆。中华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驯化了猪、牛、羊、马、狗、鸡等六畜。汉字中的“家”字便是由“房”和“猪”这两个汉字上下构成,说明古代中国农民遵从“无猪不成家”的道理。即便在当代中国农村,改变户户养猪的状况也只有短短的20年左右的历史,而在远离城镇的那些村庄,家家养猪还较为普遍,过年吃上自家养的肥猪仍然是那里的农民最为期盼的。
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里的神农雕塑。(李茜、丁倩摄)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口繁衍,促进了人类定居、聚居生活乃至村落的形成。传说中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人们在采集活动中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在狩猎活动中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陕西渭河两岸,就已有村落聚居点3万多处。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分布着60万个村庄、300多万个村落聚居点。村落的形态不但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基础,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对于原始人类纯粹靠自然界的四季产出随机觅食、寻找自然地形穴居生存的状态,农业时代的先民有人工窝棚居住,过上了种植业、畜牧业已初具雏形的村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稳定的温饱保障。
2
从中国历史上看,虽然农业在断断续续地发展进步,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时有较长时期休养生息的和平时光,但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瘟疫、苛政等的影响,生活水平总体上难以突破“民以食为天”的境界。(www.xing528.com)
秦朝(前221—前206)末年,有个叫郦食其的人,很有学问。《汉书·郦食其传》记载,他曾经说过,“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是“民以食为天”的最初出处。一个政权要维持其统治,让国家变得强大,就必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吃饭问题对老百姓而言是最重要的。
“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性,中国人对吃饭问题极为深刻甚至是残酷的理解与认知,都来自于复杂的自然与历史变迁。中国历史上是传统的农业国,粮食供给在正常年份总体上是相对充裕的。但由于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呈现出了大的气候变化与王朝的更替基本一致的奇特相关性。
科学家竺可桢为中国气象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帮助我们解开了中国数千年气候变化的规律。从竺可桢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数千年里中国的气候并没有一直变暖,也没有一直变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每次波动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结合竺可桢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将中国几千年的气候变迁与中国的历史结合起来,让我们去发现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
人勤春来早(剪纸)。(徐爱平作)
除了经济、政治等因素之外,气候的变化成为改变一个王朝命运的重要因素。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东汉末年到西晋、唐末至北宋初年、明末到清初的四次小冰河期,导致了中国灾荒连连。
根据专家的研究,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都锐减超过4/5;最后一次状况略好,主要得益于从美洲传来的土豆、玉米和红薯,但人口也减少了约一半。再加上历史上改朝换代时战乱不断,粮食产销分布不平衡,各类史书和地方志中出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记录并不鲜见,令人不忍卒读。散见于各种史籍的这类记录,据粗略的不完全统计,尧舜时代1次,商朝1次,周朝3次,两汉15次,三国时期4次,西晋5次,南北朝时期4次,隋朝3次,唐朝20次,五代时期6次,宋朝8次,元朝1次,明朝25次,清朝14次,中华民国3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农民起义军提出的社会理想虽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因素,却同近代化的社会趋向背道而驰。以救世主自居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构想,也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只能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留在文献中。正如毛泽东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1]事实上,农民战争、维新运动乃至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虽然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但都不能推翻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小康。
有饭吃,既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保障社会规则能够运行的基准条件。“民以食为天”成为中国人的信条,乃是从无数残酷的历史事实中淬炼而来。历史也证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不容易,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对中国执政者的基本考验。从这个角度讲,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在此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今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责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近14亿人不仅实现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自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没有完成的梦想,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伟大成就,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