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中国逐步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当前,在综合国力大大提升的背景下,实现全面小康,又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一次“惊险的跳跃”,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攻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而这些薄弱环节,集中地体现在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否摆脱绝对贫困这一问题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农民实现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才能成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战略目标。从改革开放之初“三步走”战略中提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具体论述,再到党的十八大要求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侧重于强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逐步扩展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性发展目标,清晰地展现了我们党对于“小康社会”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在此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社会命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课题。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我们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梦想的激荡下,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靠全面深化改革作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作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则起到关键引领作用。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又相互交织融合,勾绘出一幅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壮美图景。(www.xing528.com)
一路凯歌伴风雨,中国步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拿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做个横向比较,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目前还绝无仅有。
全球如今共有14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埃及。这14个国家中,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只有美国和日本两个。但是,美国总人口3.2亿,不足中国的零头;日本总人口1.2亿,不足中国1/10。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体的人口都加在一起,大概是10亿人。因此,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可循。放眼世界各国,即使是发达国家,贫困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难题,所有国民全面实现小康以上生活水平的更是罕有。
所以,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件重如泰山的巨大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