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朋友会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包括城市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方方面面生活内容,为什么本书好像主要在说农村的扶贫脱贫问题和“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呢?
这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农”在提供农产品供给的同时,长期处在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积累发展资金的地位,自身发展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民生活普遍比较困难,城乡差距较大。实施改革开放之际,全国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区,农村发展基础整体上严重滞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正是基于这一情况。迄今为止,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农村扶贫脱贫工作一直在进行,因为这是国家发展的短板。
基于上述原因,在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00美元以上,全国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国家要实现全面小康,工作重点就是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解决好扶贫脱贫工作,补上农村发展的短板。为了让全党全国充分重视协力解决这一问题,从2003年起,中央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一工作是艰巨而持久的,也正因如此,全面小康的实现才特别有意义。本书所述及的全面小康以及后全面小康的发展,也因而聚焦于扶贫脱贫工作和“三农”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开启了新中国富强之路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一根本目标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2002年11月召开的新世纪首次全国党代会——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优化“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建党100年时要达到的目标更加精准,并由此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www.xing528.com)
2015年11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之际,中央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做出精准部署,明确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总体要求。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在新中国已有30年的物质积累和道路探索取得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在取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前提下推进8亿多人口实现了脱贫;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脱贫工作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闻、世界罕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使9899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平均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
到2019年年底,全国还有551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降至0.6%。
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县都将脱贫摘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最后一批贫困群体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水平,全国疆域内的绝对贫困现象将进入历史。这标志着中国这样14亿人口的大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一步。
我们党信守向人民做出的承诺,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神圣使命,为脱贫攻坚营造了有利的政治氛围,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提供了坚强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