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先后于2007及2012年经历了两次面积调整,在景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各景观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之变化。依据表4.1所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及不同时期的各类景观类型面积,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彩图14)。鉴于不同景观的面积或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之间差异较大,为便于比较,将某一期与其之前一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率定义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波动指数(ESVFI=ΔESV/基期ESV),用于横向比较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幅度。在此基础上分别以1987、1992、1997、2002、2007年为基准,计算出1992、1997、2002、2007、2013年的ESVFI值,结果如图6.2所示。
图6.2 研究区5种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波动指数(www.xing528.com)
从总量来看,彩图14显示考察期前半段(1987、1992及1997年)盐蒿、芦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级)高于其他3种景观类型;随着两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急剧降低,考察期后半段(2002、2007及2013年)农田、互花米草的价值基本上与前两者处于同一量级;以前后两时段的中位线为界,盐蒿、芦苇、光滩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右高(考察期前半段)-左低(考察期后半段)”的分布特征,互花米草呈“右低-左高”、农田呈两翼基本对称的分布特征。
从变化趋势来看,图6.2显示研究区各类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呈现三种趋势:互花米草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增后减,增减变化的拐点出现在2002—2007年(图6.2 a);盐蒿和芦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彩图14 b~c),两者最大降幅均出现在1997年(图6.2 b~c);农田、光滩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的波动趋势(图6.2 d~e),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图6.2 d~e)。
综合来看,上述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分别为:2002年以前互花米草湿地面积迅速扩张,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增加(但增幅持续减小,图6.2 a),而盐蒿、芦苇、农田及光滩等4类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上均持续减少(幅度逐渐增大,图6.2 b~e);为了控制互花米草的过度繁殖,从2001年开始,由南京大学盐生植物实验室与苏北大丰滩涂开发有限公司在大丰川东港滩涂选取50 hm2的“互花米草-芦苇”交错带作为实验地,尝试开展了通过改变地貌及水文条件促进芦苇群落替代互花米草群落的生态工程,为芦苇的生长发育营造了有利的水、盐环境,促进了交错带中植物群落向芦苇群落的演替,而且该工程开始在整个保护区内推广。因此,2002年以后包括互花米草在内的3种自然湿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现下降趋势(降幅不一),而农田、光滩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有所增加(相对于2002年)。前后两个时段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不相同:前者代表了在人类干扰的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农田面积增加)的生态系统响应,后者代表的主要是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条件变化(海岸冲淤变化导致光滩面积增加)的响应,人为-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是考察期后半段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降低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当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的一个缩影——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双重驱动作用导致局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在逐渐加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