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1是依据研究区自然保护目标及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结合人类需求视角确定的各类景观单位面积价值及其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13年价格)。
图6.1a显示,互花米草、芦苇、盐蒿等3种自然湿地景观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小气候调节价值,三者中芦苇单价最高(273.36美元/hm2),其次是互花米草(252.96美元/hm2),单价最低的是盐蒿(174.08美元/hm2);农田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食物供给)为3056.53美元/hm2,与之对应的是盐田的原材料供给价值,其为各类型景观中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最高者(4098.00美元/hm2);光滩、近海、内陆水域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单价均为355.71美元,与3种自然湿地单位面积的小气候调节价值接近。
(www.xing528.com)
图6.1 研究区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单价(2013年)
从图6.1a所示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差异,尤其是农田、盐田的食物及原材料供给价值显著高于其他景观类型的小气候调节价值或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这种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权衡关系,可能是导致考察期内自然湿地持续萎缩、农田面积持续增加的主要动力。需要指出的是,除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外,不同景观类型还具有涵养水源、土壤保持等生态支持及环境调节价值,因此,同一景观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往往具有协同关系。结合多年来我们对研究区的实地调查经验可知,这种权衡与协同关系几乎体现在所有景观类型中,例如:随着互花米草群落由海向陆的演替,滩涂外缘高程增加,其“防风促淤”功能得以凸显,土壤保持价值持续提升,但也因此导致潮沟堵塞,海水上溯能力减弱,从而使营养盐输送价值降低;水系使得斑块之间彼此隔离,这有利于控制森林火灾,但也可能因此限制某些陆地动物的活动范围,物种丰度可能降低;养殖鱼塘及水禽湖等人工湿地建设之初,人为干扰破坏了原生湿地环境,但其建成后便吸引了更多的鸟类停留,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不断提升。再如,相对较大的MNN更有利于抑制虫灾蔓延,但也可能因此阻碍某些昆虫的传粉活动;尽管互花米草茂密的植被不利于丹顶鹤等大型鸟类栖息和觅食,但可对其他小型动物或植物等起到保护作用。
图6.1b显示了几种典型植被群落碳库的年度盈亏情况:互花米草、芦苇与农田同属于蓝碳净流出型湿地,群落内部的蓝碳供给高于年均SOC累积量,年均碳汇流出价值分别为3272.3、40.9和1947.2美元/hm2(2013年)。与之不同的是,盐蒿属于蓝碳净流入型湿地,来自群落内部的蓝碳供给低于年均SOC累积量,年均碳汇流入价值为190.7美元/hm2(2013年)。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之间植被碳储存能力和碳汇价值存在差异,这与植物各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比例有关,可能还和水动力条件及群落碳库的封闭程度有关。例如,处于相对湿润环境中的互花米草根部发达,在较高的潮侵频率作用下更容易分解为有机碳并向周围群落转移,尤其容易流入与之生态位接近的无植被覆盖的光滩。与之相对的是,芦苇和盐蒿的生态位遭受潮水侵蚀的频率较低,因此相对封闭的碳库不利于凋落物转移,导致二者与周围群落的蓝碳交换能力相对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