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区自然湿地与农田碳储量对比分析

研究区自然湿地与农田碳储量对比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助ArcGIS 10.0软件,按不同植被类型提取彩图10所示的地上NPP估测值,然后通过地图代数功能分别计算各种植被所有栅格的地上NPP均值即各自的NPPa,最后结合野外植被及土壤调查数据确定式5.2中的系数,得到研究区植被碳储量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的分布、对比情况,如彩图11所示。从地下根中的碳储量来看,互花米草和水稻的高于盐蒿和芦苇的,可能同样与它们具有长期被水淹没的生活史有关,为了增加根系的稳定性,两者的侧根相对更发达。

研究区自然湿地与农田碳储量对比分析

目前已知地球约有50%的碳储存在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之中,海洋和海岸带在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变化的不确定性日益凸显的情形下,准确计算滨海生态系统的“蓝碳”密度、深度等,对于监测海平面上升、完善全球碳税及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借助ArcGIS 10.0软件,按不同植被类型提取彩图10所示的地上NPP估测值,然后通过地图代数功能分别计算各种植被所有栅格的地上NPP均值即各自的NPPa,最后结合野外植被及土壤调查数据确定式5.2中的系数,得到研究区植被碳储量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的分布、对比情况,如彩图11所示。(www.xing528.com)

彩图11显示在互花米草、水稻芦苇群落三者之中,凋落物中的碳储量、地下根中的碳储量以及表层土壤中的碳累积量依次增加(n=125,P<0.05),盐蒿群落中凋落物的碳储量高于地下根的(n=125,P<0.05)。从凋落物中的碳储量来看,盐蒿和芦苇的高于互花米草和水稻的,可能与相对较低的植株含水率有关(由于潮水侵入盐蒿和芦苇群落的频率相对较低,所以它们的地上部分比互花米草和水稻的更容易凋落)。从地下根中的碳储量来看,互花米草和水稻的高于盐蒿和芦苇的,可能同样与它们具有长期被水淹没的生活史有关,为了增加根系的稳定性,两者的侧根相对更发达。不同群落表层土壤中的碳累积量显著高于植株凋落物及地下根中的碳储量,从群落内部的差异来看,互花米草(718~1966 g/m²)和盐蒿(1184~1793 g/m²)的内部差异相对较低,芦苇(1883~3444 g/m²)和水稻(846~3155 g/m²)的内部差异较高,这可能与海拔低、坡度大(近海一侧的互花米草和盐蒿)及人类干扰频繁(陆地一侧的芦苇和水稻)等因素有关。除此之外,互花米草和盐蒿群落中土壤表层碳累积量在整体上低于芦苇和水稻群落的碳储量,首先这可能与群落地上NPP有直接关系,芦苇和水稻群落较高的地上NPP更容易促使碳向土壤转移。其次可能与群落碳库的封闭程度有关,例如互花米草群落位于低潮带,较高的潮水入侵频率致其土壤碳更易流失,而网状的水稻耕种格局更容易阻碍土壤中碳的流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