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构建了生态脆弱性指数以衡量自然因素对研究区的影响,为进一步剥离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各自贡献,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17],构建一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人为干扰指数模型如下:
式中,HDI为人为干扰指数;Ait代表景观类型i的面积在时间节点t所占研究区全部n类景观总面积的比例;Si代表人类活动对景观类型i的干扰强度。
在本书中,HDI即人类活动对某种景观类型的干扰强度,为定性指标,因此依据Delphi method(德尔菲法),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赋值,如表4.3所示。
表4.3 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强度评价标准(www.xing528.com)
盐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人口密度大且经济发达,近年来该区向陆一侧日益受到农业用地、养殖用水域的挤占,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依据式4.1计算各时期研究区的人为干扰指数,结果表明:从整个研究区来看,1987年及之后5个时期的人为干扰指数呈逐渐增高的趋势(1976年人为干扰指数为0.309),因此可以初步判断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景观区域破碎化的主导因素。图4.1进一步反映了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可以看出各个典型时期两者整体差异并不大:人为干扰指数都介于0.35~0.47,其中1987年、1992年、1997年人为干扰指数低于0.40,干扰强度低;2002年、2007年、2013年人为干扰指数均在0.40之上,干扰强度较此前三个时期有所提高,人为干扰指数与斑块个数(NP)、最近距离(MNN)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2>80%,P<0.05;NP和MNN参见文献[18])。
图4.1 研究区的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
从不同分区情况来看,核心区与非核心区人为干扰指数和人为干扰强度发生变化:在前三个时期(1987年、1992年、1997年),核心区受到的人为干扰程度低于非核心区,而后三个时期(2002年、2007年、2013年)核心区的人为干扰指数和干扰强度均高于非核心区。为了提高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的生境承载力,盐城保护区在1994年之后开展了水禽湖湿地工程,导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而獐茅等原生湿地面积持续萎缩。从整体来看,考查期内研究区人为干扰指数为0.368(1987年)~0.455(2007年),在“海上苏东”“海上盐城”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下,人类活动对非核心区景观破碎化趋势加重的贡献在2007年达到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