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山”理论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两山”理论)的学术研究始于党的十八大之后,初期研究内容主要局限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相关理论的内涵和本质进行理论解析[24-25],或者从唯物论、辩证法、生态哲学等视角探讨“两山”理论的重要意义和思想启示等[26-28]。当前阶段,尽管学术界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解读不尽相同,但在广义上已经形成共识:绿水青山是指一定区域内结构完整、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即尚未实现完全定价的生态福祉;金山银山指的是社会财富和经济福祉,即能够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所需各种有价产品的统称和代称[29]。
党的十九大之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理念进入到科学认知和实践的新阶段[30],对于促进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逐渐显露。姚亚玲等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基于“两山”理论及环境-经济互动关系理论,通过生态承载力和弹性力、经济开发强度与速度等指标构建了动态演化模型,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这一地区生态承载力、弹性力呈现趋同上升态势,以大量要素投入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抑制作用日益加剧[31];陈爱东和刘冶基于“两山”理论视角,利用回归模型发现西藏森林碳储量与林业产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指出发展森林碳汇有助于将“营林造林”与“生态利用”结合起来,如能通过碳市场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则可为地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途径[32]。此外,个别学者还在发展经济学视域下针对“两山”制度构建、政策机制、实践路线及发展模式等开展了尝试性研究[33-36],为欠发达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科学指导。
2.生态福祉概念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福祉泛指一切美好的生活状态及生存环境,基于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计划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框架,本研究将“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或享有的、由生态系统通过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提供的、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为生态福祉,即人类从生态系统中直接获取或享有的终端产品和服务。据此,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学内涵界定为:绿水青山所代表的是一个地区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优势,金山银山则代表通过各类土地生态系统获取更多人类福祉的高质量经济优势。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生态过程向人类提供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态产品和服务,通常以其货币化形式进行表征,即生态系统从自然界获得阳光、降水等一系列馈赠之后向人类提供的净增值部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仅包括物质产品、文化娱乐服务等直接利用价值,同时还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间接利用价值,因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过程多存在重复计算问题,为此有学者从人类需求视角,基于四个原则确定生态系统终端产品和服务:受益人愿意支付的、生态系统自然产出的、当系统内其他输入条件不变时受益人仍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受益者能够直接获取的。本书据此提出生态福祉分类方案,通过建立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关系,进一步阐释生态福祉的内涵,其与有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类和内涵比较见表2.1。(www.xing528.com)
表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福祉分类和内涵比较
续表2.1
人类福祉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多维度概念,通常以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福祉为代表,并且具有一定主观性。本研究界定的生态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内涵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但两者视角不同:前者着眼于人类消费与需求(E1~E3属于人类的资源需求,E4~E8属环境需求,E9属精神文化需求)视角,仅包含人类自身依靠当前需求及生产力水平所能获得的终端产品和服务价值;后者则是基于生态系统生产与供给视角,不仅包括直接价值,还包括各种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以及存在价值等。如此区分,是为了将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从以往的人类福祉概念中暂时剥离出来,旨在进一步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社会维度衡量指标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人们不断提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科学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反映人类需求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