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老师宣布期末考试的分数会重新分配,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拿到C以上的分数,那么结果会怎么样?
经济学家的回答是:班上没有人会再努力了。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原本可以在考试中得到A,可现在他们不得不将成绩贡献出来,用以提高得到D和F的学生的成绩。当然得到B的学生只需要拿出一点点分数。那么原本只会得到C和D的学生会怎样做呢?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玩儿,因为他们知道不通过努力学习也能够获得C。这样的分配一方面导致无论好学生还是坏学生都不再努力学习,如果他们努力学习,获得的奖赏将变少;另一方面,老师的努力也会落空,因为班上没有人学习了,整体的成绩也会下降。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对深刻的矛盾——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冲突是我们最大的社会经济选择,它使我们在社会政策的众多方面遇到了麻烦。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两者很难分开,如果没有效率的提高,就只能是贫穷;而在贫穷的条件下,不可能有公平的进步;当然,没有平等竞争,就不会产生高效率。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远远超越了经济学的范畴,还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经济学家们更多地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对公平和效率的观点,把公平划分为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
结果公平是由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所决定的,无论强者还是弱者,每个人都应享有基本的权利,即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结果公平更加注重人的差异性,它是通过社会再分配的方式,对于弱者给予补偿。个人所得税、奢侈品税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富转移支付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结果。(www.xing528.com)
相对而言,机会公平则表达了人们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公平,即所有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从这种意义上说,机会公平也就是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所奉行的是激励原则,它充分尊重主体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活力。被视为近代保守主义鼻祖的柏克就认为,人类的平等应该是:“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平等的东西。”机会公平是通过激励的方式促进效率,结果公平则是通过补偿的方式促进效率,这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机会公平还暗含着这样一个信念:一旦提供了平等的通道,个人就能够通过努力抵达平等的彼岸。比如,市场经济就是在机会公平的原则下鼓励平等竞争,以此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实现促进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目标,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机会公平最终达到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
不过,关于机会公平的论述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哈佛大学的哲学家约翰·博德利·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在他的《正义论》中指出:机会平等其实只是一种错觉,除非它能够提供结果公平。普通人的孩子都能够上大学,并不是“机会”更公平了,而是他们父母的生产力提高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并能够支付更多的智力投资资金。事实上,这时候财富分布的差距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看起来,今天的人们比我们的先辈拥有更多的“机会”,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今天得到的“最终产品”绝对值增加了。无论机会公平是否真的是海市蜃楼,至少经济学家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场景。人们把关注这一系列问题的经济学称为福利经济学,它的核心思想是从福利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给予社会评价。
下面我们从漏桶原理开始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