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曾经专门研究了人们从谷歌搜索中节省的时间。他的团队随意收集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快速缓解牙疼?”比较后发现,通过使用传统方式寻找答案(比如通过图书馆或当面请教),平均时间为22分钟,而如果使用谷歌回答同样的问题,仅仅需要7分钟。也就是说,谷歌给每个问题平均节省了15分钟。进一步,把这种时差扩展到所有问题,假定美国人的平均时薪为20美元,那么谷歌每年可以为每个成年人带来500美元的收入。
搜索引擎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引擎对信息条目进行收纳、过滤、排名,从而决定哪些话题能够成为公众的焦点,哪些转瞬即逝。2016年4月,“魏则西事件”改变了我们的看法。一名来自陕西的21岁青年魏则西不幸患上了滑膜肉瘤,通过百度的一个赞助商链接找到排在第二推荐位的北京武警二院。然而魏则西在该院接受了DC-CIK细胞免疫治疗、花费了20余万元治疗费后,却不治身亡。“魏则西事件”彻底将百度推到风口浪尖,被异化的付费搜索引擎彻底激怒了千万网民。除了痛斥沾满病人血泪的利益链条,更加激怒人们的是百度搜索引擎背后的“隐性营销”。
“隐性营销”是搜索引擎和信任发生碰撞的一个区域。传统意义里,搜索引擎提供无偿内容(自然搜索结果)和广告(付费搜索结果)维持生存。随着搜索引擎的发展,那些“不良”的搜索引擎提供商开始故意混淆自然结果和付费结果之间的视觉差别。2012年,当谷歌进军网络购物领域之后,就不再对付费内容和自然内容进行区分了,结果联邦委员会立即要求其对赞助内容加以标注。(www.xing528.com)
当浏览某个网站时,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心仪商家的广告弹出来,那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隐藏着无数令人不齿的勾当。网站平台会把大量的潜在浏览客户信息卖给数据经纪商,售价大约每份10元。然后这些数据经纪商会对名单进行“提炼”,从中挑出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作为目标,最后再卖给那些能为了这份名单出高价的“不法”商家。
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曾经设计过一座监狱。这座监狱呈环形,中央是一个巨型岗楼,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囚犯感觉到他们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监视之下。边沁的这个想法在信息科学家的帮助下似乎完成了。今天,我们似乎处在一个由众多信息企业构建的巨大铁笼里,尽管我们以各种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我们时刻在被注视着。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有对财富、感情、自我实现、名誉的追求,都成为一扇又一扇明亮的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