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每当笔者与从未听说过科斯理论的人谈到他的思想时,总能亲身感受到人们对这一理论的惊叹和佩服。但是,在半个多世纪前,人们却对这位企图推倒整个经济学大厦的小伙子充满了怀疑。后来经济学界还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辩论,这是一场后来被称为“夜审科斯”的辩论,也是经济学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辩论之一。
这场辩论在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艾伦·迪雷克特的家里进行。参加辩论的人称那一次辩论是“他们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辩论”,所有芝加哥的明星经济学家差不多都参加了:马丁·贝利、米尔顿·弗里德曼、阿诺德·哈波格、约翰·麦吉、格雷格·刘易斯、劳艾德·明茨、乔治·施蒂格勒、鲁本·凯塞尔,当然还有科斯和迪雷克特。
饭后大家坐下来,科斯问:“假定一家工厂,因为生产而污染了邻居家的环境,损害了邻居的利益,政府应不应该对工厂加以约束,以征税或其他办法使工厂减少污染呢?”在座的所有人都同意政府干预,但科斯说:“错了!”
随即,辩论开始了……起先,人们反对科斯,但科斯毫不妥协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辩论进行到一半,最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弗里德曼倒戈转而攻击除科斯以外的所有辩论者。当科斯发现自己未在弗里德曼的攻击之列时,他知道自己胜利了。辩论结束了,当辩论者离开迪雷克特家时,互相嘀嘀咕咕,都像受了震动,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学术史上精彩的一幕。
施蒂格勒曾经说:“那天没有用录音机,是日后经济学史上的一大损失。争论到半途,弗里德曼突然站起来,话语如机关枪乱扫,枪弹横飞之后,所有人都倒下来,只有科斯一人屹立不动。”麦吉也说:“当夜是英国人的光荣。一个英国人单枪匹马战胜了整个芝加哥经济学派。”多年以后凯塞尔承认,要找一位对经济体制的运作有如此洞察力、可与科斯相比的经济学家,除亚当·斯密之外别无他人。(www.xing528.com)
既然科斯是对的,那么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又错在哪儿呢?
事实上,分工理论并没有错。分工起源于交换能力,分工发达是交易次数增加的结果,而交易是有成本的,所以分工不会无穷细分,它停在分工的边际收益等于交易边际成本的那个分工程度上。因此只要分工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分工就会被进一步细化。
理论上说,人们至今对分工的认识也不比亚当·斯密多多少。那么,让我们回到亚当·斯密时代,这位伟大的先哲最早认识到分工源自比较优势。亚当·斯密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狩猎社会,一个人在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他更擅长造弓箭,他专门造弓箭去换猎物比两者都干效率更高;另外一个人开始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他专门用猎物去换弓箭比两者都干效率更高。于是,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进行交换,这样不仅能把自己的蛋糕做得更大,也能让整个社会的蛋糕做得更大。
在市场经济下的分工是件有趣的事,企业之间的分工是那么完美无瑕。当你购买台灯的时候,台灯需要有特殊的设计才能安置在你的桌子上,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电源插头,还需要有适合你办公室风格的外表,并且能用节能灯泡。事实上,台灯制造商并不知道你家墙面上的插座,也不知道你购买的灯泡形状,但是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一点儿也没有出错。
当然,分工似乎不限于城市和国家。今天的波音公司已经能够24小时工作,光纤电缆、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连接起来。波音747喷气式客机的450万个零部件是由世界上8个国家的100个大型企业和15000个小型企业协作生产出来的。人们无法断定波音飞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在比较优势和分工交换的指引下,跨国公司不断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并且让分工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在经济学家看来,分工思想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思想,企业因分工而产生,交易组织结构以及“看不见的手”的结合让各种组织得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