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钻石巨头的霸权:戴比尔斯帝国

钻石巨头的霸权:戴比尔斯帝国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戴·比尔斯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曾经一度控制着全球90%的钻坯市场。如果其他小的生产商企图在垄断集团之外销售钻石,戴·比尔斯就会通过销售机构大量抛售同样的钻石以惩罚“入侵者”,直到对方退出为止。直到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不断发现新的钻矿,戴·比尔斯帝国的权威才开始受到挑战。

钻石巨头的霸权:戴比尔斯帝国

什么是垄断?在经济学家眼中,如果一个企业是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者。经济学家希克斯说过,垄断者最大的受益是安宁的日子。

经济学家进一步将垄断分为两种:自然垄断和立法垄断。自然垄断的行业人人都能进入,企业靠自身的能力处于垄断地位;而行政垄断的企业,则大多是由政府通过授予专利权、许可证而建立的垄断地位。

这里我们还要区分两个概念:大企业和垄断者。一个资产规模很大的企业如果处于一个有众多竞争者的行业中,那么也不是垄断者;而尽管一个很小的企业,如果没有明显的对手,那么它就拥有垄断权力。垄断权力不是由企业规模决定的,而是由控制它所在的行业的力量决定的。因此,判断一家厂商是否是垄断,仅仅看它的市场份额是不够的,更不能用市场份额的多少作为指标。因为,市场的范围总是无法清楚界定的,并且,就算市场上只有一家“可见”的厂商,但暗中仍然可能有无数潜在的厂商伺机进入,那么仍然是竞争的市场。

对于垄断者,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它如何操控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怎么描述都不如一个例子来得更直接。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除了戴·比尔斯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担当起“帝国”这两个字。戴·比尔斯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曾经一度控制着全球90%的钻坯市场。它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家喻户晓,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垄断是暴利的唯一源泉。

1888年,南非的一位矿产经营商创建了戴·比尔斯,既经营钻石矿开采,也从事钻石批发业务,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创造有效的机制对市场进行控制,以保证戴·比尔斯的利益。

首先戴·比尔斯囤积了大量的钻石。如果其他小的生产商企图在垄断集团之外销售钻石,戴·比尔斯就会通过销售机构大量抛售同样的钻石以惩罚“入侵者”,直到对方退出为止。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戴·比尔斯为每个生产商调整销售配额,每一家生产商都按配额降低生产比例,从而自动增加钻石的稀缺性,推动价格增长。(www.xing528.com)

对此,戴·比尔斯直言不讳:“我们不找借口,我们就是寻求操控市场、控制供给、操纵价格,并且与合作伙伴在市场里‘勾结’……尽管这样,我们相信这样的做法不仅仅对我们有利,这也对整个钻石行业的生产商有利,也是消费者的利益所在。”

直到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不断发现新的钻矿,戴·比尔斯帝国的权威才开始受到挑战。然而,很多行业的垄断者都在效仿戴·比尔斯的手段。20世纪末,美国钢铁公司的总裁加里经常主持该行业主要成员参加的周日宴会,而宴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确定下周钢铁的价格。人们已经证实,在1043家大公司中,竟然有941家承认或被证实有非法的价格操纵。1992年,美国司法部指控8家主要航空公司,声称它们同航空价格表出版公司相互勾结,通过航空公司和机票销售系统传递信息,控制机票价格。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卑劣地操纵价格的行为是否消失了呢?当然不是。

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解利率)是国际最重要的市场利率基准。LIBOR的确定通常依靠大约20家银行的自我报价,但主要由几家大银行贷款利率决定,它控制着全世界数万亿美元贷款的基准利率。有证据显示,2009年前后,英国巴克莱银行通过操纵LIBOR,利用内幕信息,在全球市场中下注获利。

2012年7月3日,巴克莱银行发表声明称,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德辞职,几个小时后,巴克莱官网上公布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文件。这份文件指出,在雷曼倒闭后,英国央行委婉教唆其操纵LIBOR,其中一份通话备忘录还证明英国央行副行长保罗·塔克早已知晓此事。此举无疑意味着巴克莱银行成为全世界金融市场的“公敌”。随后,巴克莱银行操纵LIBOR丑闻演变成一场风暴,更多的国际大行甚至政府部门卷入其中。最终,2012年6月,巴克莱银行因操控LIBOR而被罚款4.5亿美元,此事才草草了结。

关于垄断,让我们重温亚当·斯密一段颇为辛辣的描述:“不论在哪一种商业或制造业上,商人的利益在若干方面往往和公众利益不同,有时甚或相反……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众。事实上,公众亦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