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名作《向日葵》
凡·高,后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在完成了举世瞩目的7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年仅37岁。作为一位艺术家,凡·高直到死后不久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了评论界的赞扬。下图的《向日葵》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另一幅《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人买走。这里笔者无意讲述艺术鉴赏,也无意讨论艺术品的投资和回报,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画家的死与作品升值的关系。
画家死后,对其艺术品的升值空间是一种猜测,但作为一种商品,其作品的供给就确定了,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因此只要画家的画被评论家、媒体炒热,那么升值就是必然的结果。事实上,凡·高后来的《加歇医生像》竟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www.xing528.com)
唯一的物品比稀缺品更珍贵,但人为创造的稀缺性却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据说世间有两枚清朝大龙邮票,各值10万元,善贾者必然撕毁一枚,另一枚就不只是两枚之和的20万元,可能是30万元、40万元。虽然以这种方式所追求的稀缺性并不为人称道,但市场上所谓的“限量版”“珍藏版”等邮票及纪念卡都反映了人为创造的稀缺性。
商家们同样利用需求的变化对人们进行“敲诈”。苹果公司的黑色iPod(苹果公司设计和销售的便携式多功能数字多媒体播放器)是一款几乎完美的产品,无论从品质到外观都可以获得无数人的追捧。人们对黑色机型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公司的预计。尽管白色款式有现货,可很多人宁愿加钱也要预订黑色机型。于是苹果公司在推出笔记本电脑时,黑色机型的价格明显高于白色,这样的定价策略的确为苹果公司带来了不少的超额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