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虽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结论和启示,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将制度理论视角用于其他新兴产业的分析,从而加强理论的稳健性。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本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案例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不免有所折扣。因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跨案例分析来深入挖掘结论的有效性。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尝试更细致的深度访谈调研和量化研究。本研究主要基于对相关人员的访谈及大量二手资料分析,虽然能够对产业的进展作出粗略梳理,但对于产业推进过程背后的各方行动逻辑和决策过程黑箱却缺乏有力探讨,因此今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另外,制度创业的研究目前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为主,相关构念的测量确实存在困难。但是,可以尝试一些等级划分的量化策略,如将能动性的高低程度进行进行五个等级的划分。
最后,在研究内容方面,有以下问题还有待继续研究。
(1)研究不同组织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行动者的多层嵌入性。
组织场域被公认为是一种拥有共同主导逻辑(即制度规范)的社会网络。组织场域围绕着“议题”而成立,而议题是可大可小、不同的议题是可以相关的。例如,在本书第五章中,围绕着“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大的议题而形成的组织场域可以被围绕着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技术路线、不同商业模式的联盟而割裂成多个“亚场域”。行动者能动性的分散及局部行动者的集体性会带来组织场域的割裂,使场域中呈现出多个“亚场域”。而某些行动者可能同时处于多个场域的交叠处,行动者的多层嵌入性会对该行动者的制度创业动机和能力产生影响。不同城市的亚场域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这些都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2)研究制度创业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叉地带。(www.xing528.com)
创业和制度创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鲜有文献专门探讨这二者的交叉地带。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跃才是判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已经走到了市场化前夜,但由于成本较高、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还未达到快速推广。在此背景下,进行商业模式的制度创新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大致可以被分为四类,分别为乐于接受新技术的“高端消费者”、注重环保的“绿色先行者”、预算有限的“价格敏感者”和尽量规避风险的“观望跟风者”。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可以设立不同的商业模式构想,对应的也需要打破一些旧制度、建立一些新制度。这可以作为未来研究方向。
(3)研究两种经济背景下政府在新兴产业制度化过程中的角色差异。
在转型经济下,制度的建立经常是从上至下的,而在西方经济下,制度的建立往往是从下至上的。但是,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政府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面对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市场失灵等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政府和企业相互合作的过程,政府也需要在此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探讨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建立在两种社会背景下的不同能为中西方的制度对比提供新的有趣的领域。
(4)研究地方政府的嵌入的能动性。
解释“能动性嵌入悖论”一直是制度理论和制度创业研究的最大挑战(Seo & Creed,2002)。如果我们的规范和集体信念是由制度决定的,那么人们的能动性又是怎样成为制度变迁的一个因素的呢? 转型经济下的地方政府行为为解释这一困难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一方面,地方政府是现存制度的产物,它代表着国家意志、在各自管辖范围内管理着非政府主体,其行为受到中央政府的部署和监管,是深度嵌入在现存的制度框架之中的; 但另一方面,本书也显示,面对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制度创新机会,各地方政府利用各自的优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各自区域努力进行制度创新,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动性。揭示他们在现存制度的高度嵌入性、能动性的使能因素、进行制度创业的过程及策略,无疑会对能动性嵌入悖论的解释提供帮助,这可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