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分布

本书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分布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以上的研究构想及可能的创新,本书设有七章,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旨在为本书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主要对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目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本书结构安排等进行简要介绍,展示本书的基本思路和框架。这部分既是本书的概貌,也是展开阐述本课题研究的铺垫。第三章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纵观分析产业的制度化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脉络的背景。

本书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分布

根据以上的研究构想及可能的创新,本书设有七章,其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旨在为本书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主要对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目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本书结构安排等进行简要介绍,展示本书的基本思路和框架。这能为转型经济情境下的新兴产业发展过程研究提供一个基本思路。这部分既是本书的概貌,也是展开阐述本课题研究的铺垫。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旨在为论文的创新奠定理论基础。这一章主要通过文献的回顾、梳理和评述,找出已有理论的不足,对本书要探索的研究问题进行理论上的界定。在内容的组织上包括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理论、制度理论及制度创业理论等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厘清了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可能的延伸与改进。

第三、四、五、六章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部分,这四章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化形成的。(1)第三章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纵观分析产业的制度化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脉络的背景。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在政府的一系列创新政策下逐渐萌芽并向前推动的,政府政策是该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而第三章首先对政府创新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在众多行动者的共同努力下向前推动的,第四章旨在从各行动者在各阶段的行为来分析产业发展是如何从一个阶段推进到下一个阶段的,即是回答产业发展制度化的“how”的问题。(3)第五章是对第四章所描述的产业发展过程的解释,即是在回答产业发展制度化的“why”的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是紧密联系的: 前者分析的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纵贯分析,后者是对2009年之后较为丰富的组织场域的截面分析; 前者关注的是三类行动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垂直互动,主要表现为合作、拉拢及响应,后者关注的是同类行动者内部的水平互动,主要表现为竞争; 前者关注的是各阶段作为主导者和响应者的行动者类型,而后者关注的是同一类行动者中高度发挥能动性的具体部门或组织。(4)第六章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首先,第四章粗线条考察了产业发展各阶段的主推者和响应者,第六章以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为素材,剖析了更加具体的制度创业。其次,第五章已经探讨了能动性较强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第六章是对这些能动性最强的行动者的制度创业的策略进行的比较。

第三章从政策工具和创新价值链两个维度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探讨了创新政策如何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推者和主导者也是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www.xing528.com)

第四章梳理了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如何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的,也探讨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产业发展各阶段的主导响应关系,以及这种主导响应关系背后的原因。

第五章着重描述了众多行动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基于地理区域、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形成的联盟,联盟内的行动者相互合作,而联盟之间相互竞争。这种合作竞争关系是由于同类行动者能力的差异。我们分别分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能力的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的差异解释了他们能动性的分散。

第六章重点关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在最前列的六个试点城市,他们涵盖了能动性最强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而来探讨这些能动性较强的组织在进行制度创业时采用了何种不同的策略。

第七章是研究总结与展望,是对上述各章节主要研究结论的进一步归纳和整理,并简述了本书的不足、理论贡献、管理启示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