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世界各国都在谋篇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Spencer,Murtha & Lenway,2005)。对于各国政府而言,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技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方向。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而且正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局部领域赶超发达国家的现实选择(仍海英、程善宝、黄鲁成,2010)。
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逐步被削弱的压力下,也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视为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机遇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在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首次强调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名词很快走到了政策前台。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确定了依靠市场基础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领域。
“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不要发展”“发展哪些产业”,这些问题早已从上至下达成了共识,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的“该如何发展”却成了各方共同探索的难题。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市场与组织的不确定性(李晓华、吕铁,2010)。在传统产业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的前沿,相关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我国作为技术的跟随者、赶超者,面对的技术路线是确定的。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各国在新的起跑线上激烈竞争,究竟何种技术路线能够率先突破技术瓶颈,何种技术路线能够率先获得市场认可,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由哪个企业和个人实现,都是不确定的。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冯赫,2010),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需要做到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复杂的,其本质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各司其职,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虽然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原材料商、零部件商和配套服务商会逐渐衍生出来,但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可能并不同步,从而产生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www.xing528.com)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该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它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节能减排、技术赶超、刺激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Wang & Ouyang,2007)。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众多行动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行动者的参与下制度逐渐完善。本研究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案例,从制度理论的制度创业视角分析这个产业的制度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