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关税作用与我国古代具有较大差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之后,关税主要作为国家实施经济贸易政策的一种工具来使用,成为保护本国经济和生产、调控本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各国竞相提高关税税率,加强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已成为阻碍国际贸易自由发展的一种壁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要求各缔约方削减或取消各种贸易壁垒,但没有规定取消关税,仍然允许各成员方将关税作为唯一合法的经济保护手段。
(一)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与对外贸易相联系的税收问题,其实一国采取什么样的关税政策直接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历史发展到今天,关税已成为各国政府维护本国政治、经济权益,乃至进行国际经济斗争的一个重要武器。我国根据平等互利和对等原则,通过复式税则的运用等方式,争取国际的关税互惠并反对他国对我国进行关税歧视,促进对外经济技术交往,扩大对外经济合作。
(二)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关税政策,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国际贸易收支状况以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国际上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自由贸易政策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反,这些发展中国家为了顺利地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必须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关税在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
关税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杠杆,通过税率的高低和关税的减免,可以影响进出口规模,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如调节出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各类产品的生产,调节进出口商品数量和结构,可促进国内市场商品的供需平衡,保护国内市场的物价稳定等。
(四)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从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分析,关税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大,并呈下降趋势。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是那些国内工业不发达、工商税源有限、国民经济主要依赖于某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出口,以及国内许多消费品主要依赖于进口的国家,征收进出口关税仍然是他们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国关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可观的财政资金。目前,发挥关税在筹集建设资金方面的作用,仍然是我国关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知识积累
◎1.古代的关税与门税、市税
我国古代关卡主要设于边境要隘,随后波及内地各交通要津,早期的关税之征,实为官府对过关入市的货物所进行的稽查和课征。然而,早期关、市、门三税不分,特别是关市之征合一,史籍记载又不详,如何把握或界定这三者,可从三税产生及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探索关税的起源问题。
据史籍记载,周代商品交换发生在诸侯国内,当时称之为“市”;发生在诸侯国之间,或发生在诸侯国与边境外少数民族之间,称之为“关”。
早期社会,关市无税,《礼记·王制》曰:“古者……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这里“古者”即指“殷时”。那么,关市税的征收可以确认是从西周开始的。
《孟子》亦曰:“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此后,为什么会有关市之征,并始有市税和关税呢?孟子曰:“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其意即,初时,设官仅为管理市场,并不征税。后来心术不正、投机倒把之徒,贱买贵卖,垄断市场,获取暴利,人民甚为不满,再加上国家财政需要,始作“征商”,有“寓禁于征”之意。因此,课征市税,除了财政性目的外,尚有维护市场秩序,抑制商人的独占、调剂农商利益分配之功能。
那么,古代关税征管情况又怎样呢?各国的关卡要塞都有驻军防守,并有司关职掌,关门的开闭有规定的时间,进出关门有严格的手续。《周礼正义·司关疏》曰:“注云‘征廛者,货贿之税与所止邸舍也’者,《大司徒》注云:‘征,税也’凡商贾及民之赍百物过关者,皆有税。”《周礼·地官》也说,外来客商进入关门,首先要审核其玺节(官方文书),并要根据文书所载货物的品种数量,稽查行旅;其次还要检查商货的合法性,对出入关卡的货物按规定征税,对偷逃税收或私自携带违禁品的均予以没收处罚。一般而言,早期关税的纳税人主要也是商人。
关税之征起于边关,亦即所谓“关者诸侯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管子·问》)。春秋中期始,商业经济的特征就是自由商人阶层的兴起,工商食官体制和官府垄断国内外贸易的缺口已经打开。
既然一个采邑或领邑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每个封建领主获得收入的最便利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中征收货物的过境税,这也是他们的经济特权。
于是,既有“政自大夫出”,诸侯各国就不仅在边境要塞设关置卡,而且纷纷在内地城邑附近和交通要道增设关卡以谋取收入。因此,关市之赋重复征,就是大大小小领主据地自保、闭关自守条件下的产物。
既征于关,又征于市,同时也征于百姓的住宅区和集市点,《管子·乘马篇》就说:“方六里,名之曰社,有邑焉,名之曰央,亦关市之赋”。
除了关市之税,更有门税,这与《周礼·司门》职责中说的稽查出入国门的商货,并按规定征税是有区别的。关于门税,《左传》记载了一个“耏班征税”的史实。
春秋前期,宋武公时(前765—前748),北方游牧部落长狄入侵,其兄司徒皇父(即耏班)率子出征,在长丘与长狄族英勇作战,杀死敌军统帅缘斯,击退了来犯敌军,立下赫赫战功。“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左传》)。把境内的一个门关赏给耏班,以门税作为其俸禄,可见收入不菲。这里说的显然是“城门”,有别于《周礼·司门》中的“国门”和“关门”。宋国国君“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这已说明“城门税已成为春秋列国市税、关税之外的另一固定的税种”。
“司关”“司市”“司门”,各守其职,各尽其责。但彼此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可见早期关市之征,既有关税,还有市税和门税。那么这一简陋的税制是如何衔接呢?《周礼·地官·司关》中记载:“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郑玄注:“货节,谓商本所发司市之玺节也。自外来者,则案其节,而书其货之多少,通之国门,国门通之司市。自内出者,司市为之玺节,通之国门,国门通之关门。参相联以检猾商。”贾公彦疏:“将送商人,而执节者别有过所文书,若下文节传,当载入年几及物多少。至关至门,皆别写一通,入关家门家,乃案勘而过。其自内出者义亦然。”“司市与关及门三处相连,恐奸猾商人或多为少,或隐而不出而避税,故相连以检刮之也。”很明显,征收关税与市税及门税,三者相连,一环紧扣一环,奸滑商人为偷逃税收而少报或不报,恐怕无法规避关、司、门三道查征。当然,这就是加重了商人的负担,故而惠士奇云:“《管子·问篇》曰:‘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关者,诸侯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万人之道行也。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征,以来远人。’此司关联门市之法也。”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以不同的名称设立市官征收市税,在关上也收关税,关市之征,两者并举”(吴慧,2004)。据《国语·鲁语下》云:“先王……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这里“里,壥也,谓商贾所居之区域也。以入,计其利入多少,而量其财业有无以为差也。”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和财业的大小为差,也就是说,“关市之赋”的征收还是有章可循的。
◎2.早期关税的税率
税率是税制的核心,税率的高低决定着官府税收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负担。早期“关市之征”的税率如何?这是关税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www.xing528.com)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关市税制度极不统一,税率也不尽相同。“关市之赋”的税率,因国因地因时而异。
如管仲相齐时,齐国为繁荣本国经济,促进与诸侯国的贸易往来,曾实行免征关市税的政策。《国语·齐语》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其后也行轻关的政策。《管子》认为:“关者,诸侯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这段话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各国的关卡,时有苛索行为发生,甚至课及行旅者。所以,齐国严禁滥征关税,力主轻税,以有利于商货的流通。
据《管子·幼官》所载,“三会诸侯,令曰:……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看来关税税率曾拟定为1%。“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管子·大匡篇》)。这说明,当时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市税率,一般都高于2%,所以才有将关市税税率降为2%的措施。
继齐国之后称霸的是晋国,晋文公即位后,整顿内政,富国强兵,改革赋税,实行三大财经政策“薄敛、轻关、宽农”。所谓“轻关”就是减轻关市之赋,平整通商道路,便利经商行旅,繁荣商业,宽裕财富。故有:“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轻关,轻其税也”“通商,利商旅也”(《国语·晋语四》);“急关市之税则货不通”“关市平,商贾归之”(《逸周书·大聚篇》)之说。
当然,关税收入在这一时期不占重要地位,但其财政性目的是十分明确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税制度已日趋形成。
总之,春秋初期的关市之征尚在轻税之列,较有节制。但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旺盛,自由商人大量兴起,特别是关卡的增加和税率的提高,关税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另外由于各诸侯国政治日趋腐败,统治者生活日益奢侈,财政经济也日益恶化,故而,其暴敛关市税势头已有萌发。
据史载,管仲死后,齐国的关卡就日益增多,到齐景公时期,连都城临淄附近也增设了关卡,《左传》载:“亻畐介之关,暴征其私。”郑玄注:“古者境上为关”,“礼之正法,国之境界之上乃有关耳,自境至国更无关也。齐于境内吏复置关,不与常礼同。”即指不合法的关卡。更有甚者,“承嗣大夫,强易其贿。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左传·昭公二十年》)即官府不但肆意苛征过往商旅,而且还苛索过往百姓的私人财产。这是一贯倡导轻关的齐国,在春秋后期也走上了重征关税、暴敛无常的歧途。以致齐景公为了维持齐国公室摇摇欲坠的政治统治,不得不采纳晏婴的建议——“毁关”,但所“毁”的只是一个“逼介之关”,而不是当时齐国境内的全部关卡。
另据《左传·文公二年》载,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置六关”是“其不仁者”之一。在鲁国,仅臧文仲就能在鲁国公室的领地上增设六个关卡。其他诸侯国还能少吗?因而鲁哀公时期“弛关市之征”(《说苑·指武篇》)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这基本反映了此前鲁国关税的苛重。
《管子·问篇》曰:“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虚车”是指未载货的车辆;“徒负”指步行背负商品到市场进行交易的人;“虚车勿索,徒负勿入”,是说不要对“虚车”和“徒负”征税。管子提出这一主张,并非无的放矢。这表明,当时实际上既征于市,又征于关,而且还对“虚车”“徒负”征税。
关市之吏除了正常地课征关市之税以外,往往还要刁难行旅、勒索税外之钱财。《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这个“过关市”的旅客因为“关市苛难”,不得已只能以黄金贿赂关吏才得以过“关”。
对当时暴敛关市之税的做法。荀子认为“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野之税,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不然而已矣”(《荀子·富国》)。
◎3.早期关税的征收与管理
早期商货通过边关要隘,由“司关”稽查,如无违禁品,则按货物值百取二,税率大约为2%。“司市与关及门三处相连”(《周记·地官·司关》),所以入“市”过“门”由“司市”“司门”和“掌节”负责课征关市之赋。
据《管子·乘马篇》所载,百姓住宅区和集市点的关市税征管方式为:“其正月、十二月,黄金一镒,命之曰正(征)。分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即规定年征收金一镒。每年的春分公布税率,立夏则按月核实,秋天则统计总的征税情况。
早期关税的纳税形态,并不一定课征货币,专家们认为,对某些货物,如粮、盐,有的地方也按数量的比例抽征实物税。这就需要关上备有经与国家标准量器校量过的量具作为征税的计量工具,如齐之左关铜铷就是合乎标准的量器,用来征收粮、盐实物税。
至于关税的减免规定,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郑司农云:“凶,谓凶年饥荒也;札,谓疾疫死亡也。……无关门之征者,出入关门无租税。犹几,谓无租税犹苛察,不得令奸人出入”。即如遇灾荒疾疫之事,则免征关税,只对货物进行常规的稽查。
关市之赋归属,据《周礼·天官·大府》载:“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战国策·齐策五》载:“通都小县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正)事而奉王。”据此说明,关市之赋属于王室收入范畴。
(资料来源:黄天华.试论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J].社会科学,2008(8):158-170.)
思考题
1.关税起源有几种说法?你赞同哪个说法?依据是什么?
2.关税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阐述海关税收的类属。
【注释】
[1]单独关境区(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一国与毗邻国家间、共同拥有的统一而又独自对外的关境区域,或在国家领土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实行独自对外的海关法规和关税制度的关境区域,亦称单独关税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