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机会来了。1988年之前,国内还是计划经济,一年才生产1000辆桑塔纳。那时候的桑塔纳一辆二三十万元,虽然产地在中国,但除了蓄电池、天线等极少数零件外,几乎所有零部件都不能国产。“当时,国家就提出推进工业各行业国产化,因为一年只有1000辆桑塔纳,量很少,上汽又忙,就想到找外厂做配套。因为两年前的事,对方想到了我。”林大明说。也不是没有竞争对手,但大企业顾虑多,一方面量小不想做,另一方面又怕失败,林大明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了机会就想努力抓住。他从海门坐轮船到上海,一路坐公交好几个小时,找了好久才找到了上汽,向对方提出试制轿车导向套的要求。因为只是个小厂,对方很是犹豫,林大明就表示如果不成功就不要钱。在这样的情况下,厂长答应给林大明一次机会,让他试着生产。
林大明承诺三个月内会准时交货。对方笑了,显然并不相信:“别人生产加研发可能都要两三年时间,三个月怎么可能。”林大明并不管那么多,他匆匆回厂,立即组织技术力量,找资料,开模具,试生产。两个半月后,他接到上海方面的电话,询问进展。林大明告诉对方,已经初步成功。对方还是不怎么相信,在没有通知林大明的情况下,从上海赶来了箬横。林大明一点准备也没有,因为厂房太破旧,他不敢直接把对方带到厂房,而是带到了当时箬横镇工办的会议室,自己去搬了模具,拿出样品给对方看,他们这才相信是真的成功了。“刚到箬横时,对方连和我们吃饭都拒绝了,直到看到成品,才一起吃了顿饭。”林大明说。成功总是坎坷的。当时交出的100套导向套,被对方带回去全面测试,检验合格。“可是在他们进行热处理时,报废率却达到了90%以上。”林大明简直不敢相信这一事实,他又一次跑到上海,向对方要了一只德国原产的导向套回来研究,发现导向套内侧的毛刺是向上的,推断这是一个倒工艺产品。根据这个判断,他猜测德国的技术应该是热处理后再冲床。“我在自己厂里试了一下,果然如此,就又拿着研究出来的结果赶回上海。一开始他们的专家不相信我的判断,直到我当着他们的面成功做出后,他们才彻底相信。”林大明说,在那之后,上汽方面就非常相信他的产品,订单源源不断地到来,直到如今也没有断过。(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