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筑牢道地根基,大力实施基地稳杞工程
加强国家级枸杞林木种质资源库、自治区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示范县和自治区级枸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评价利用,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枸杞种苗企业,加快标准化繁育技术推广,提高良种穗条和良种壮苗供应能力,打造宁夏枸杞良种繁育示范区。建立枸杞种苗质量溯源机制。
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积极引导小农户传统分散的种植模式向集约化适度规模转变,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鼓励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茨园托管等形式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支持新植基地适度规模发展。对现有低产低效园通过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管理、专业化修剪等措施进行提升改造,配套完善水利、生道产路等基础设施,实现现有枸杞种植基地提质增效。
以创建“百、千、万”绿色优质丰产示范基地为载体,通过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展示培训、科普教育,加快枸杞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步伐。重点实施“两减一增一提高”(减化肥、减农药,增施有机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行动方案。充分发挥枸杞病虫害现代信息化监测平台的作用,不断壮大现代信息化枸杞病虫害测报队伍;大力推广枸杞病虫害“五步法”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枸杞病虫害现代信息化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为“宁夏枸杞”质量安全夯实基础。
2.聚焦精深加工,大力实施龙头强杞工程
突出精深加工环节,重点引进一批药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加工企业,壮大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鼓励优化重组、兼并重组,培育一批能带动种植、连接市场、引领三产联动的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积极研发高端产品,在枸杞高端饮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精深加工产品批量生产上下功夫,以精深加工集群发展推进现代枸杞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财税、用地、金融、电力等优惠政策,重点创建一批集聚度高、引领性强、影响力大的,集枸杞标准化示范种植、深加工医药及健康产品生产、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生产、仓储物流、社会化专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园区和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吸引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入园,培育孵化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积极在核心产区创建国家级枸杞示范园区,在银川平原产业带和清水河流域产业带创建自治区级枸杞产业园区,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补齐宁夏枸杞精深加工短板,打造宁夏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
3.聚力科技支撑,大力实施科技兴杞工程
在原科技部枸杞工程中心、原农业部枸杞工程中心和枸杞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原国家林业局枸杞工程中心及原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集合其他科技研发资源,建设中国枸杞研究院。培育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枸杞功效物质成分重点实验室,建设枸杞科学观测实验站。深入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综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在枸杞品种改良、病虫害监测预报、种植管理、新产品开发、加工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全面覆盖、深度融合、综合集成。
制订“十四五”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计划。围绕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重点开展药用、鲜食、叶用、加工等功能性枸杞优新良种培育。围绕解决低产低质低效问题,重点开展品种区域化、绿色生态种植、农机农艺融合、修剪技术、驱鸟技术、预防裂果技术、有机种植技术等试验研究;围绕智能化在枸杞生产中的应用,重点开展5G智慧庄园、5G鲜果采收机械、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等技术攻关;围绕青春期近视及年龄相关性眼底病变、黄斑变性、老龄化免疫功能下降、神经营养与修复、代谢性疾病等健康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围绕枸杞药食同源特性,重点开展功效物质提取工艺及活性保持研究,加强“枸杞+”等功能性产品以及食品、饮品、保健品、药品等产品研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大力开展院企院地、科企科地、校企校地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更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生产资料供应、生态种植、病虫害预报及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中耕除草、农机服务、整形修剪、采摘服务、清洁能源设施制干、色选分级、仓储物流、产品研发与技术升级、包装材料及设计、信息服务、劳动用工、原浆生产、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产品流通、融资担保、销售经营、出口代理等各个环节实现精细化、社会化专业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同时培育综合性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清洁能源设施制干服务中心建设。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开展规模化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实现专业化生产经营。
4.锚定质量安全,大力实施质量保杞工程
充分发挥国家枸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宁夏)、农业农村部枸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银川海关国家枸杞重点检测实验室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队伍,提高检测能力,加强行业部门抽检和企业自检,落实枸杞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责任,确保入市枸杞应检尽检。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禁有安全隐患的枸杞及其制品进入市场流通。建立全区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加强测报体系和信息化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枸杞病虫害现代化信息监测预报平台作用,扩大监测预报范围,扩大绿色防控覆盖面。鼓励发展绿色、有机枸杞生产,加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监管力度,加大枸杞种植区水、土壤、大气排放监测力度,确保产地环境安全。全面推广以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设施制干技术,提高枸杞生产安全水平。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GAP、GMP、HACCP等质量认证。“十四五”期间,在每个主产县区建立1—2个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面积300亩以上),全区共20个以上。全区设立重点监测基地100个、测报样点1000个以上,测报人员达到300人。枸杞病虫害现代信息化监测测报和绿色防控技术均实现100%全覆盖。
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互为补充的“宁夏枸杞”“中宁枸杞”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对种植、生产、制干、运储、加工、流通等全过程进行溯源,打造“生产过程可控、质量安全可溯、品牌信誉可靠、带着标志上市”的“宁夏枸杞”品牌保护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构筑起宁夏枸杞质量安全“堡垒”。完善“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标识、溯源标志全覆盖。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产品质量溯源建设。
全面梳理研判现有标准,通过立、改、废,探索建立药用枸杞和食用枸杞分类标准,完善宁夏现代枸杞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宁夏枸杞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国家枸杞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的作用,加强标准指标验证、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对标生产、规范经营。加快标准化在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全产业链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5.厚植品牌优势,大力实施品牌立杞工程
加强品牌保护管理,做好“宁夏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溯源标识,“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气候品质类国家气候标志”的使用、监督、管理。鼓励企业打造有辨识度的自主品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等奖项评选。鼓励枸杞企业积极开展国内外商标注册,采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商标品牌”商标模式,多途径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中宁县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升级改造,实现全国枸杞物流集散、价格形成、产业信息、科技交流、会展贸易、品牌建设“六个中心”目标定位。鼓励枸杞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拓展国内外一、二、三线城市高端市场,知名中药材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大力开拓南方沿海地区市场,开展大中城市驻点批发、社区到点零配等业务,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大力发展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和个性化定制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专柜专销、直供直销,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的营销作用,扩展枸杞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和模式。
办好枸杞产业博览会,举办“百家媒体中国枸杞行”“全国知名药师医师道地宁夏枸杞滋补养生文化交流活动”“枸杞康养产业高峰论坛”“茨农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博览会、采摘节、高峰论坛“一会一节一论坛”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贸易合作,积极组织枸杞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综合性、专业性会展。自治区和各产区人民政府要在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上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和宣传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向国内外宣传推介,讲好宁夏枸杞和中宁枸杞故事。在全国各省会城市的交通枢纽、4A级以上旅游景点、高铁、航站楼等设立长期大幅宣传广告牌、滚动电子屏等。建设枸杞产业信息中心(数字化平台),编撰《枸杞产业蓝皮书》,开办《宁夏枸杞》专刊,设立枸杞门户网站。依托自治区重要外事活动,协调有关部门策划和组织宣传推介活动,为枸杞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发动全区干部群众,自觉宣传、维护“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声誉,使人人成为“宁夏枸杞”“中宁枸杞”的宣传者、参与者、实践者、促进者。
6.突出文化底蕴,大力实施文化活杞工程(www.xing528.com)
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不断发掘枸杞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将枸杞医药养生文化与文化旅游产业及森林康养、养生保健、绿色产业等大健康产业融合,把枸杞文化旅游作为拉动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鼓励当地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枸杞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建设枸杞特色小镇和枸杞康养休闲度假区,打造田园综合体,开设体验店(馆),开展枸杞采摘体验、杞乡观光旅游、枸杞红摄影展览、枸杞园直播展示等文化旅游项目,确定一批枸杞旅游景点和旅游精品线路,培育集枸杞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山水田园等特色资源于一体的康旅模式。举办枸杞专场文艺晚会,提升宁夏枸杞文化旅游影响力。
传承宁夏枸杞药食同源文化,围绕预防、治疗、修复、康养“四结合”,注重枸杞特色饮食开发和创新,丰富饮食文化内涵,结合二十四节气挖掘枸杞养生文化,不断推进枸杞药用养生文化与饮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举办“枸杞饮食文化节”,开展“枸杞食品、饮品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打造弘扬枸杞饮食文化的平台。实施枸杞进餐饮行业行动计划,鼓励餐饮企业开发以枸杞果、茎、叶为主的枸杞菜肴、面食、茶点等食品,支持本土餐饮名店、老店,结合宁夏传统饮食习俗,推陈出新,开发创新“枸杞宴”,把枸杞养生保健文化的精髓体现在餐饮产业上。推动枸杞养生保健品、中药饮片和“健”字号产品上架区内外药店,推动饮食制品进餐厅、进景区、进宾馆等。
挖掘“宁夏枸杞”和“中宁枸杞”民俗民风与历史故事,打造具有特色性和创新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把枸杞故事孕育于产地、产业、产品中。开发枸杞文创特色工艺品、伴手礼,发展枸杞文化衍生产业。举办枸杞文创艺术节,展示枸杞文创产品。鼓励企业建设枸杞文化展馆、展示中心。
2.苏忠深.中宁枸杞史鉴绪编[M].宁新出管字【2011】第5029号
3.《枸杞通史》编纂委员会.枸杞通史[M].阳光出版社,2019
4.白寿宁.宁夏枸杞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5.李丁仁,等.宁夏枸杞[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6.钟鉎元.枸杞高产栽培技术(第2版)[M].金盾出版社,2012
7.曹有龙,何军.枸杞栽培学[M].阳光出版社,2013
8.曹有龙,巫鹏举.中国枸杞种质资源[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9.胡忠庆.枸杞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10.马力文,刘静,等.枸杞气象业务服务[M].气象出版社,2017
【注释】
[1]曹有龙,等.枸杞栽培学[M].阳光出版社,2013:15
[2]李丁仁,等.宁夏枸杞[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31—32
[3]宁夏中卫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点注.标点注释中卫县志[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116
[4]李丁仁,等.宁夏枸杞[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