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指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本质在于,经济发展动力应当从之前的由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驱动转向生产效率驱动,这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要求生产关系领域协调配套推进改革,任务复杂而艰巨。为此,科学界定质量和效益的衡量标准,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体系,以保证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2015年4月,环境保护部召开“建立绿色GDP2.0核算体系”专题会,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我国对绿色GDP的研究起步于2004年,时任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是其主要推动者。由潘岳和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共同担任组长的研究小组在2006年公开发布了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报告。然而,在各种“技术难关”、唯GDP发展观等影响下,绿色GDP核算并未得到实施,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考量最终也没能进入官员考核指标体系。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通过构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较于2004年环保总局时期的绿色GDP研究,本次重启因其在结构内容与技术手段上的创新,被称为绿色GDP2.0核算体系研究。
绿色GDP的概念最早源自联合国统计署倡导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其重点在于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显然,这种研究将有助于GDP考核的优化与合理化,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真实状况。与现行GDP核算不同,绿色GDP核算采用了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其计算办法是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提出了相关概念。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可分为总值与净值,其中总值为GDP扣减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净值是GDP扣减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
在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组提出了绿色GDP概念:在GDP中扣减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被扣减的自然部分的虚数包括: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和物质、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等。扣减的人文部分的虚数包括: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由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由于犯罪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所导致的损失以及由于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等。(www.xing528.com)
与现行的GDP核算体系相比较,绿色GDP核算体系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较好地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统一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通过计算绿色GDP占GDP比重,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影响程度;(2)绿色GDP核算从GDP中扣除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源耗减价值,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手段,有利于推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3)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唯GDP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考虑到绿色GDP在计算方面的复杂性,人类发展指数(HDI)也是可供考虑的新型发展评价指标。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类发展指数,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并在当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
1990年以来,人类发展指数已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之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并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它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原则包括:(1)能度量人类发展的基本内涵;(2)便于计算并易于管理。(3)该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数而不是过多的独立指标。(4)包括社会选择在内。(5)应维持指标内涵的灵活性。(6)有充分可信的数据来源保证。人类发展指数内涵丰富,能够动态反映人类发展状况,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挖掘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并为该国经济发展成果提供评价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