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路径

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路径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需要重新发现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的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路径

考虑到上面提到的相关问题,加之受到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后的全球经济波动较大,反全球化的声音开始出现,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受阻。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前景扑朔迷离。在危机爆发后的几年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避免了经济硬着陆,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在此时暴露了出来,诸如人口红利的消失、过于依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需要重新发现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的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化解产能过剩危机。2015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到国家领导人调研时的讲话,去产能频频被提及。2016年2月伊始,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实现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用3—5年的时间,煤炭行业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

成功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与唯GDP价值观。就目前状况而言,不少钢铁、煤炭行业,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地方经济的支柱,不但给地方财政创收,还牵涉到就业问题。因此,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相关保障政策如安置就业等方面需要统筹考虑,同时要积极开拓新的替代产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按规定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2)需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发挥我国优势产能的作用,如高铁、基建相关行业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等渠道,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国与国之间互利共赢。(3)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让市场将“僵尸企业”予以淘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对于一些尚有价值的企业,可引导有技术和市场的大企业对其兼并重组,并以高科技推动行业从供给端进行革新,弥补我国当前“高精尖”产品的短板。

2.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促进技术升级。尤其是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战略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产业,诸如节能环保产业、传感网、新材料产业、先进医疗产业、海洋地壳勘察产业等应当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能否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事关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并辅之以政府扶持与支持。同时应注意到,传统产业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因此需要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升级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产业,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主导产业。国内外经验都表明,要以重大工程为依托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研制,提供同步配套,使其研发成果直接为重大项目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需求方的约束,即是要使其成效“可检验”,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实践的结合。

此外,还要保证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跟踪投入,这些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微系统、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洁净与高效能源、海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等。这是因为,相关产业里面可能能够孕育出引导下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技术。中国要力争通过几年、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奠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实现产业升级还需要重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基本原则。(1)需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集聚企业创新资源。需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提高行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2)要瞄准高端领军人才,加强科研基地建设。要把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不同层次的研发机构,并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以企业研发机构为依托,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引导各类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服务,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帮助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3)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整合产学研资源,建立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4)依托高等院校科技优势,促进校企联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动产学研向深度发展,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www.xing528.com)

3.要结合地区比较优势,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实现产业雁行模式的梯度发展。考虑到当前正处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对于产业承接地而言,应当结合承接地实际情况,整合经济区资源,合理分工,拉开产业发展框架,避免重复引进、恶性竞争,形成强大合力,营造各具特色、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良好态势。

具体而言,产业梯度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扩展产业接纳方式,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并重,尤其应增加间接投资的比重,发展国际证券融资海外投资基金、BOT(建设—经营—转让)融资等多样化的投资转移方式;(2)拓宽产业承接区域,坚持多元化、全方位,既重视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也重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3)注重产业承接层次,利用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进入成熟和衰退阶段的纺织服装电子装配、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参与分工,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更加注重提升产业承接层次,通过运用传统的技术改造力度有选择性地承接和引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国际产业和资本。

4.在产业选择方面,要重点发展包括先进制造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并促成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若干新兴领域,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在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企业类型,分类施策,形成大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大企业。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择优培育,推动形成一批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日之星”。

5.完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完善产业链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手机产业为例,多年来中国的手机产量占世界的2/3左右。2014年,中国生产的移动智能终端超过13亿台。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制造在中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集中在深圳及其周边,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这样的手机制造产业集群。因此,完善的产业链是至关重要的产业竞争方向。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要在分析研究效果和价值链的基础上,朝着不断完善产业链的方向加以改进。

具体而言应考虑以下途径:(1)完善和积累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和再配置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化。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环节来看,处在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都表现出明显的人力资本密集型特点。因为主要的利润空间和发展前景都集中在价值链分工的两端环节。要实现价值链调整与升级,东道国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引进能力,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对先进技术和信息要素的吸收与开发。(2)发挥技术创新在提升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作用,这需要构建相应的优势资源创新体系和教育产业配套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健全企业融资体系,并综合运用税收、补贴和会计制度等工具杠杆,激发工业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此外还要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制度,为技术创新型的商业化运作提供制度保障,增加技术创新的流动性。(3)充分利用我国庞大的本土市场,为完善产业价值链提供足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本土市场既能够为体现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结果与产业升级中价值增值的企业创新行为提供实现垄断利润的机会,还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培育国内市场分工与企业技术能力,为拓展具有更高边际利润的价值创造活动与产业升级提供持续的运营支持,同时帮助本土企业通过参与式合作吸收跨国公司针对本土市场所运用的技术方法、产品设计,为实现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