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古典学派的假设条件只适用于(充分就业的)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通常的情况,古典理论所假设的特殊情况的属性恰恰不代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所含有的属性,如果我们企图把古典理论应用于来自经验中的事实的话,会把人们引入歧途,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经验中的事实”是什么呢?第一件,也是最具影响的事实就是1929-1933年爆发的“大萧条”,在这个萧条期间,美国和许多国家经历了大量的失业和国民收入大幅度的下降。在萧条最严重的1933年,美国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而实际GDP比1929年以前的水平低30%。这与古典学派坚持认为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任何观察到的失业都纯粹是摩擦性失业(即工人变换工作引起失业)的观点相去甚远,摩擦性失业能导致高达25%的失业率?!而且由于古典学派假定工资能够瞬时作出调整,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状况与工资行为毫无联系可言,即工资根本不是由失业而是由生产率和货币对价格的影响决定的,但观察到的事实却是,在短期内,工资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关系,这一关系被描述为菲利普斯曲线。基于这两个事实,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古典理论,他们提出一些新的假设来解释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名义工资不是完全可伸缩的,而是具有向下的刚性。这种情况下,现实经济中即使存在失业,工资水平也不会下降;但当劳动力处于过度需求状态时,工资却可以向上调整。这样,在刚性的名义工资下,如果物价水平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会扩大,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就会增加,我们会得到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结合向右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我们会发现,这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虽然物价水平会随着需求的提高而上升,但总产出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和古典理论不同,现在经济增长不完全取决于总供给,总需求的增加或刺激总需求也会促进经济增长,或者说,总需求也可以决定增长。这条向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因为在短期,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劳动力市场会存在失业;但在长期,工资和价格可以实现充分调整,劳动力市场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所以古典理论适用于长期,凯恩斯主义适用于短期。因此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不论其出发点如何不同,都倾向于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而在长期则是垂直的。
凯恩斯本人说: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因此他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名义工资具有完全的刚性,此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水平线。隐含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经济社会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当总需求增加,厂商因此增加产出时,以前大量闲置的资源,包括劳动力,重新回到就业岗位,这些闲置要素的价格并不会上涨,这意味着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雇用他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厂商的平均成本也不会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需求增加引致产出增加时,物价水平不会上涨,或者说,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厂商也愿意供应任意被需求的数量。在凯恩斯框架里,总供给并不能影响总产出和就业,唯有总需求能决定经济增长。总需求扩张,价格水平不变,产出和就业水平随之增加。这一观点通常被称为“需求决定供给”,或“凯恩斯定律”。(www.xing528.com)
按照凯恩斯或凯恩斯主义的思路,我们同样可以从直观上理解需求侧经济学。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产品生产出来没有销路,没有人购买,就只不过是在仓库里的一堆废品。企业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如果堆在仓库里卖不掉,资金就不能回笼,职工工资就发不出来,也不能继续购买下一期生产用的原料和燃料等。不仅生产不能扩大,连简单再生产也无以为继。接下来,个人就要失业,社会经济就会陷入萧条和衰退状态。因此,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由需求决定的,这个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而不是人们想不想购买的主观愿望。大量事实证明,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对经济的发展很重要、很关键。商家在某个地方开设大超市的原因是那里有市场需求。苹果公司之所以大量生产iPhone、iPod和iPad等产品,就是因为苹果公司知道这种产品的销路非常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