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给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供给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经济学界现在达成了一个共识:市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任何一方不可能单独决定价格。实际上,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名义工资变动的反映程度。隐含在垂直总供给曲线背后的假定为:价格和名义工资具有完全灵活的可伸缩性,可以瞬时调整。没有供给的增长,经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供给侧看,对什么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经济学家们已达成某种共识,即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供给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微观层面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是某种商品的价格。那么,商品价格究竟是由需求还是由供给决定的呢?起初,经济学家们认为商品交易价格是由供给决定的,接着,到了19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商品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最后,在1890年,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这场争论一锤定音:争论是供给还是需求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就好像在争论到底是剪刀的上刀刃还是下刀刃剪开了纸一样。所以,经济学界现在达成了一个共识:市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任何一方不可能单独决定价格。

也像剪刀剪纸片一样,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的价格总水平)须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决定。但经济增长问题,也即国民收入(就业量)的变动,完全可能仅由总供给或总需求中的某一方决定。究竟哪一方起决定作用,取决于我们对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和效率作出何种假定。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研究国民收入和一般价格水平决定的基本宏观经济模型,它并不像微观中的需求和供给曲线那么简单,这些总量曲线背后隐藏着更多更复杂的东西。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总水平与国民收入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就下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就上升。也就是说,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机制在于: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购买力上升,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同时,在经济社会的名义货币存量既定的情况下,这也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上升,货币市场上出现货币的供给大于货币的需求,从而利率水平下降,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因而增加总需求。从价格变化引起利率变化、税费变化和进出口变化等角度也可以推导出物价总水平与总产出的负相关关系。

总需求描述了价格总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们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但总供给理论却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基于工资、价格、就业和产出之间的联系而确立的,它不仅反映了产品市场,而且也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条件。我们先来看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在古典情形下,劳动力市场被假定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如果经济社会的所有劳动力都就业了,那么即使价格水平上升也无法使得产出高于现行水平,因为不存在为生产额外产出而可资利用的额外劳动力,所以,在与劳动力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垂直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实际上,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名义工资变动的反映程度。隐含在垂直总供给曲线背后的假定为:价格和名义工资具有完全灵活的可伸缩性,可以瞬时调整。对企业或劳动者来讲,重要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都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是名义工资与一般价格水平的比率,当名义工资上升幅度小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时,实际工资就下降,反之则反是。如果工资和价格总水平可以完全灵活地调整,那么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因为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会同比例上升,由于实际工资不变,劳动力将恢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就业量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就业量就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总产出也不随价格水平变化而变化。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例如,假定起初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现行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数量增加了,全社会的厂商为适应这一变化,都试图获得更多的劳动力以生产更多的产出,每个厂商都力争雇用更多的劳动力,甚至不惜高薪聘请,但是经济中已经没有可资利用的劳动力了,在厂商争雇工人的竞争中,厂商只是哄抬工资而已,由于工资水平上升,厂商为其产品索取的价格也随之提高,但是总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不变。

如果把上述向右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垂直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轴上,从几何上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政策的变化或外生的冲击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都只能导致价格总水平发生一对一的移动,国民收入保持不变;相反,如果某种原因导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国民收入会增加。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影响总需求的因素都只能影响价格水平,无法影响国民收入,但任何可能促进总供给增加的因素,都会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的提高,刺激经济增长。持有这种观点的经济理论我们称之为供给侧经济学。(www.xing528.com)

实际上,我们可以暂时抛开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从更直观的事实来理解为什么供给决定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的生产者生产商品都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而是为了交换。生产者生产了一种产品,总希望立即把它卖掉,换成货币以后,他同样希望用这货币买进他需要的产品。在通过出售一种产品换取货币,再用货币换取自己想要的商品这一系列交易过程中,货币只是起到交易媒介的作用,在交易结束后,我们会发现,交易最终表现为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因此,本质上我卖就是你买,我买就是你卖。既然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购买的,而且作为支付手段的这另一种商品也同样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所创造的其他产品所组成的,这个事实表明,一种产品生产出来,就为其他产品创造了需求,开辟了销路。总之,生产或者供给本身就能创造需求。无论是单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就怕生产不发展、不发达;如果生产发展、发达了,自然就会有收入和需求。这在经济学上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按照这种理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生产或供给的增长。没有供给的增长,经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都是供给侧经济学的倡导者。斯密指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有赖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而劳动力的增加则依赖于劳动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本不断积累。从供给侧看,对什么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经济学家们已达成某种共识,即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资本是广义的,包括物质资本(机器设备与建筑物等)以及人力资本(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经验等)。根据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可能仅凭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使经济增长永远持续下去。例如,著名经济学家索洛证明,储蓄或资本积累本身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引起暂时的高增长,但经济最终会达到资本与产出不变的稳定状态。索洛通过改进生产函数,引入劳动与资本的可替代性,所得结果表明,在要素市场价格的作用下,资本—劳动比率会自动调整,从而保证经济增长始终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具体地说,如果没有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将始终为零,在考虑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地等于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长期中,人口增长可以解释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但不能解释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只有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后,我们才能最终理解人均收入持续提高的原因。根据索洛及后来的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是技术进步导致了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