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将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对湖北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虽在下降,但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主要生态问题依然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艰巨。2017年一季度,我省114个水质考核断面,应达标而未达标的断面共有11个。2017年上半年,全省有3个地方PM10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由于农药、化肥过度施用,大量残留在土壤中,农业也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不能有效满足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二是汉江中下游环境风险开始显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各断面流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大幅度减少,环境风险增加,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增加。比如2014年汉江武汉段水质氨氮超标事件,起因是连日降雨,汉川两个泵站排放渍水,引起了下游氨氮浓度超标。专家分析,发生这次环境突发事件,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水环境容量减少的因素不容忽视。三是部分区域流域环境矛盾纠纷化解难度大。通顺河、神定河、泗河、竹皮河、四湖总干渠均属我省重污染河流,长期处于Ⅴ类或劣Ⅴ类,跨界纠纷复杂,历史污染严重,整治难度大,群众反映强烈。公众环境权益观空前高涨,因为担心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产生对项目建设选址的“邻避心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发泄情绪”的重要出口之一,如处置不当,往往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当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老环境问题并存,复合型、区域性污染特点明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更为突出。我们必须要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下,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倍努力工作予以解决。
在精神文明方面,积极推进建设“文化湖北”,打造文化强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改变、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湖北文明建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省现在只有武汉、宜昌两个全国文明城市,和我省厚重的历史文化很不相称。从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看,虽然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6年我省1259家规上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80.2亿元,长江传媒等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环球影视、江通动漫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单位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鄂军的领跑者示范效应日益显现。但是,我省的文化产品生产还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显示,2016年湖北省小康指数高达91.69%,但文化建设指数为83.7%,拖了全面小康的后腿。2016年经初步估算,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能够接近或达到3.0%。但要在2019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的文化小康建设目标(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仍有较大差距。在全国2008—2016年的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我省累计上榜企业2家次,远远弱于湖南(17家次),也低于江西水平(8家次)。文化鄂军整体不大不强,“小、散、弱”现象突出,集约化发展程度相对偏低,与湖北中部战略支点地位还不相称。(www.xing528.com)
下一步,湖北在加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和生态承载力,努力建设精神高地、文化强省、美丽湖北。精神高地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省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精品的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名家大师数量及影响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具有比较优势,文化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总额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美丽湖北方面,“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成一批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强市(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