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来,我国粮棉油生产成本年均增幅超过10%,农业劳动力成本年均上涨约20%,土地流转价格年均上涨25%,11年中农业生产经历了由物质成本涨幅最大到劳动力成本涨幅最大,再到土地成本涨幅最高的过程,导致原有的生产成本优势发生逆转。就我省实际来看,2013—2016年中籼稻、小麦、玉米三种粮食作物生产成本连续上涨,其中,小麦生产成本涨幅最大,由674.46元/亩上涨到730.77元/亩;中籼稻和玉米分别由1052.78元/亩上涨到1114.54元/亩,1016.03元/亩上涨到1075.5元/亩。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中籼稻、小麦的人工成本涨幅最高,土地成本次之;玉米的土地成本涨幅最大,物质与服务费用次之。事实上湖北农业生产的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三本齐升”,表明农业供给侧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详见表1)
表1 2013—2016年湖北省三种粮食作物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2017年湖北省农产品成本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
2.农业增产不增收矛盾突出(www.xing528.com)
农业是弱质性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产业选择的次优策略。长期以来,湖北在农业增产优先的导向下,农业生产在满足数量增长的同时,也扭曲了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影响了农产品品质优化和效益提升。2004年以来,国家为了扶持和保护粮食生产,出台“政策市”行为逐步提高大宗农产品价格,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30%~50%。由于湖北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成本普遍上升,而在农业生产成本增幅远高于价格增幅的情况下,粮产区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有些年份甚至还出现增产还亏损的状况,长期以来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大大降低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取消农业税、农业补贴等政策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农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还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来自农业的经营性收入增长基础尚不牢固的状况,如随着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行,将直接带来农户经营性收入降低,农业经营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逐渐削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风险增加。2016年湖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5元,尽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仅为7.4%,低于8.2%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加之政策惠农的边际效应递减带来转移性收入不足,财产性收入比重依然较低,因此未能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