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偏好理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社会偏好理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契约是调节双方关系的纽带,其核心问题在于激励。将公平、互惠等社会心理因素纳入效用函数中从而修正自利偏好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构建新的博弈均衡以解释更多的经济现象,形成了社会偏好理论。该理论的出现,为有效解决斯密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工具。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契约是调节双方关系的纽带,其核心问题在于激励。然而,传统经济学从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出发,其关于个体的激励理念是非常狭窄的。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现实中塑造人类行为的不仅仅经济动机,公平、互惠、利他等非经济激励也能塑造人类行为。譬如,礼物交换博弈中,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的预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雇主会提供保留工资,工人选择最低努力水平,但博弈实验结果(Fehr等,1993)却发现,雇主提供高工资和雇员提供高努力程度的互惠行为广泛存在[8]

事实上,最近二十多年来实验经济学的一系列博弈实验都无一例外地发现,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还会关心他人的利益,这种超越自利偏好假设的偏好被称为社会偏好。现实生活中,社会偏好主要包括公平(fairness,又称差异厌恶,inequity aversion)、互惠(reciprocity)以及利他等偏好。譬如,所谓公平偏好或差异厌恶是指,当人们面临劣势和优势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时,均会遭受效用损失,而且处于劣势不平等时的效用损失大于处于优势不平等时的损失;存在互惠偏好的人的表现就是,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人们却会以善报善,以恶惩恶;而利他偏好是指人们的效用函数中他人的利益与自身的效用正相关,与前两种相比,利他偏好是一种无条件的社会偏好。

将公平、互惠等社会心理因素纳入效用函数中从而修正自利偏好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构建新的博弈均衡以解释更多的经济现象,形成了社会偏好理论。该理论的出现,为有效解决斯密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工具。斯密问题认为斯密是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和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他“没有能够把经济世界和道德世界联系起来”。社会偏好理论对于公平、互惠等社会性情感的考虑,为有效地解决亚当·斯密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经济思想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www.xing528.com)

当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时候,社会偏好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劳动关系的和谐需要双方的合作,合作就必须超越自利假设,考虑人的公平、互惠、信任等社会偏好,社会偏好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一个基石,因此社会偏好理论为研究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上的分析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