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总裁班,把课堂搬进了黄埔军校;
就连昔日的“万通六君子”,也被称为中国地产界的“黄埔军校”;
……
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黄埔军校,何以让国内的商业翘楚们趋之若鹜?“黄埔精神”又何以流传百年?对现代企业治理,黄埔军校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
说来我和黄埔军校是有渊源的。
在上大学之前,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家人和老师,是他们让我感觉自己背负着某种责任。
我中学时喜欢写日记,写的都是要“改变中国”,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狂妄。那时,我中学一位女老师的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
当时我是班长,只有十四五岁,偶尔会去看我那位老师。在我印象中,她的房间里有一根电线吊着一个小灯泡,灯光很昏暗;她因为心脏不好,气都喘不过来,所以总是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外边下着雨,屋里点个小炉子,我坐在那里,听她讲家族史、社会史。她讲的这些让我感到很震撼,所以我写日记时就有那么一点“狂”。
或许是这个原因,我总想去黄埔军校看看,也想弄清楚我一直想知道的一件事——为什么在环境动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这所学校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这么多人才,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报考黄埔,至少要过三关
2016年10月,《冯仑风马牛》节目组正好要去广州做一期节目,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一解答我心中疑惑的机会。
让我没想到的是,节目组找来了黎启义老人。在黄埔军校所在的长洲岛,年逾七旬的他几乎无人不晓。黎启义原是黄埔造船厂的职工,当过兵,做过电焊工、切纸工,后来在黄埔造船厂子弟学校当了几年历史教员。1983年,厂里搞厂史,他对一墙之隔的黄埔军校产生浓厚兴趣。1984年6月,黄埔军校60周年庆典时的一次接待经历,让他从此痴迷于黄埔军校校史研究,也由此成为黄埔军校的知名“导游”。
有了黎老的讲解,无疑能更好地解开我心里的那些谜团,但遗憾的是,因为黄埔军校所在地还是军事禁区,我和黎老的交流只好移步附近一艘退役的舰艇上。
“据说国民党在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就决定要办这个学校,由蒋介石担任筹备委员长开始到军校开学,大概只用了半年时间?”站在退役舰艇的甲板上,我开始了和黎老的交流。在这之前,他已经陪我参观完了整座学校,让我对这所充满传奇色彩的教育机构有了大致的了解。
黄埔军校和美国西点军校、苏联伏龙芝、英国桑赫斯特并称世界四大军校。然而,与其他三所军校相比,黄埔军校许多方面有不足,硬件差,训练水平不高,虽然最多时有9所分校,但本校只存续了6年时间。从课程设置上看,仅仅是步兵操典、战术学和兵器学等这些比较初级、基础的学科;从教学时间看,也非常短,大多以三五个月为主。当然,这和当时的革命形势有关——黄埔军校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基层陆军士官,以满足新型军队的迫切需求。
“是的,国民党一大在1924年1月20日召开,1月30日结束,散会以后,所有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都成了军校招生委员会的委员,都要推荐人员。”黎老果然厉害,时间点记得一清二楚。
当时,中共中央为了配合黄埔军校招生,在党内专门发出了“通告第六十二号”和“中字第二十二号通告”。黄埔军校将招生分为三个阶段,先在招生所在地初试,初选合格,再到外地复试,最后到广东参加总复试。
黄埔军校总复试前的面试也很有意思,第一次考试就是看五官,然后招生教官问学员考生从门口走进来用了多少步。接下来,考官还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问很多问题,考生必须很快作答。这样做,测试的是考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天后榜上有名的,就取得了体检资格,体检通过才能拿到笔试资格,再进行复试和总复试。
黄埔一期,将星云集
黎老还有一个绝活——随便说出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名字,他就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出是黄埔几期的,是哪里的人。
这并不容易,仅仅黄埔一期,就招收了四百多名学员。而从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到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黄埔军校共办了23期。
“黄埔军校的招生体系决定了这个学校都是三民主义的信徒,同时也是国民革命的中流砥柱。”黄埔军校在第一期招生时要“讲政治”,这是在当时最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
黎启义对在黄埔军校一期中诞生的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将,更是了如指掌。“孙中山推荐了4个人,都被录取了,其中一个叫容有略,后来成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时军校第一期招了四百多人,大概花了半年时间。”(www.xing528.com)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悲壮的衡阳保卫战76周年,参加衡阳保卫战的国民党军一九〇师师长就是容有略,和军长方先觉等坚守衡阳城四十余天,重创日军精锐第十一军,后来被授予了国民党陆军中将军衔。至于蒋先云,更是大名鼎鼎,当年22岁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一期,后来成为“黄埔三杰”之一。
“因为在招生的一开始,黄埔军校就非常强调价值观上的一致,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推荐的同时,还要有人担保,再加上考试层层筛选,所以第一期的学员基本上跟国民革命的核心人物有关系,也是未来事业的核心骨干。”对于黄埔一期诞生的众多优秀将领,我道出了自己的理解。
“对,当时入学还要考三民主义学说。”黎老说。
“那这个学校收学费吗?”我问。
“不收学费。当时的政府也很困难,虽然拨了一些钱下来,但是远远不够用。”黎老比画着手势,“苏联人前后投入了几百万,学生的吃、住,包括服装都全免。”
“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来的人,是不用交学费的。当时的招生条件之一,就是要学员有初中文化,在那个时候,初中文化就很厉害了。”听完黎老的介绍,我由衷感慨,为什么后来黄埔军校的学生有很好的发展?很大程度在于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这保证了他们有对先进事物的学习领悟能力和判断力,潜力非常大。
黄埔军校的介绍里说,抗战时期,军校为前线输送将近二十万官兵,为共产党培养了53位将军。他们都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黎老说,每一次走进黄埔军校心里都无比激动,昔日峥嵘岁月,黄埔同学在历史上创造的丰功伟绩,太多太多。
冯言冯语(一):黄埔军校的成功离不开价值观的驱动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个传奇式的教育机构,它影响了中国历史的一百年。
这一百年历史当中的所有先后出场的主角,都是从这个学校开始的。一个教育机构,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起了决定历史,甚至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
黄埔军校从筹备到招生,大概半年多时间。办这个学校,是国民党一大时决定的,由蒋介石作为筹备委员会的负责人。黄埔军校本校正式续存的时间也就6年,最多的时候有9个分校,前后一共培养的学生大概有十五六万人。学生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时间都非常短,三五个月为主,都是短训、快速轮训。
为什么这个学校在环境动荡,经费也很紧张的情况下,还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这么多人才,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这是我来到这儿最想搞清楚的一件事。
我梳理了一下,终于找到了我认为可以说清楚这件事儿的重要答案——
黄埔军校的创办,不是为军事而军事。
换句话说,它的创办不是单纯的军事目的,它是孙中山在国民革命当中受制于军阀和当时整个社会形势,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个对三民主义、对国民革命起支撑作用的决定。
之前,孙中山屡次起义,屡次发动革命,但都失败了,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军事上的弱势,所以他要采取一个措施,来支撑他的三民主义和国民革命。也就是说,黄埔军校是在一种极强的主观的革命精神、革命意识指导下产生的学校,它的诞生是价值观的驱动。只有价值观、使命,而非利益的驱动,事业才更有生命和力量。
组织架构是黄埔军校成功的核心因素。
孙中山在1921年时,与当时的苏联正式达成“办军校、建革命军”的共识,并借鉴了苏联的办法。军队一开始叫“党军”,就是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在领导架构上,最主要的三个人分别是: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代表廖仲恺。校本部之下设政治部、教授部、训练部、军需部、管理部和军医部。1924年11月增设教育长和参谋处、军法处,合称6部2处。
国民革命的思想指导,加上借鉴了苏联学校的模式,才保证了这个军校的高度凝聚力。再加上这种通过层层推荐、担保的招生方法,以及免费、集中的短训学习,决定了黄埔学生最后能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坚力量,从而演化出了中国革命的史诗。
冯言冯语(二):创业者该向黄埔军校学习什么?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孙中山专门批示在黄埔军校门口挂出的一副对联,很好地反映了黄埔军校的核心价值观,“咱们在这儿是来闹革命的,不是来升官发财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才能保证后来的学生继承了这种理念,成为整个事业的发动力量。
对企业、对创业者来说,一个事业的价值,取决于它是被人们的价值观驱动,还是被利益驱动。只有前者,才会有力量。使命的驱动、价值观的引导,再加上个人的修为、朋友的支持等,只有把这些事情充分结合在一起,最后再有幸赶上历史的机遇,事业才能够成功。
关于企业、企业家的价值观,我曾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起过。一名企业家,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就可以做好三件事:第一,看未来的方向。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挑战是不确定性,怎么在混沌当中,看到潜流、激情、趋势、危机和机会这些别人看不见的。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企业家每天都在算两种账,一种算得清,一种算不清。一块地50亿元,这是算得清的;算不清的账为什么算不清?一是时间,二是与谁在一起,三是这件事做得合不合公众道德。第三,做别人不做的事。有理想的人首先有毅力,毅力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死扛,谁能扛得住,谁就能成功。
黄埔军校靠价值观、靠使命驱动而创办,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又延续了它的核心价值观,这对我们办企业是特别重要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