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口企业的认证认可实施存在不足

出口企业的认证认可实施存在不足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口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认证特别是自愿性认证时,有可能与认证机构“合谋”,从而提供虚假的市场信号欺骗消费者。而如果合谋收益可观,并且受到查处和被责令赔偿损失的几率极小,认证机构与认证企业的合谋从而制造虚假信号的行为会经常发生。

出口企业的认证认可实施存在不足

1.出口企业对认证认可效用的认识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对认证认可制度的宣传、培训方面仍然比较不足,加之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思维遗留的影响,这样造成了认证认可制度实施应用难度非常大、监管执法的水平不高,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对认证认可效用的认识不足。同时,我国认证认可依据的法律和标准不健全,认证认可的体系不完善、界限不清晰,制度的缺陷使得认证机构的责任难以落实在出口企业实际操作中,影响了我国认证认可事业的深入发展。

出口企业认知的不足,也导致一些出口企业对认证认可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认证认可只适用于大企业,尤其是管理体系的认证,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操作、贯标,并且认为企业对认证认可在时间、精力、成本的耗费远大于实施认证所能够带来的收益。二是很多企业只是将认证认可看作是一种新的行政检查、评比、验收,不能真正理解认证的效用和价值所在,从而对认证工作采取习惯性的应付态度。三是很多出口企业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认为认证就是为了拿到“证书”,在市场竞争、产品出口时可以谋取便利,因而匆忙贯标、认证,限期完成,这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认证也背离了其实际价值。四是一些起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出口企业,对实施认证的态度停留在是“完成目标”“符合标准”等,在管理层及员工的思想树立的是“数量”的观念意识,使得认证对质量的促进效用大打折扣。

此外,由于很多出口企业对认证认可的认识不足,认为认证就是买一张出口的许可证。出口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认证特别是自愿性认证时,有可能与认证机构“合谋”,从而提供虚假的市场信号欺骗消费者。而如果合谋收益可观,并且受到查处和被责令赔偿损失的几率极小,认证机构与认证企业的合谋从而制造虚假信号的行为会经常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进一步使得出口企业对认证认可的认识偏离正确方向,并且弱化海外市场对我国认证认可的公信力,使得我国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受到严重伤害。

2.管理体系认证与出口企业管理实践融合不足

影响作用分析显示,管理体系认证对于出口产业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大部分企业的体系认证以ISO管理体系为准,这一体系的形成使企业生产体系的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为企业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显露,企业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缺乏长效执行机制,导致企业管理缺乏长效性,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不再像企业建设初期那样重视ISO的认定结果和认定标准,存在侥幸心理,这也就导致了企业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管理体系认证效用的发挥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www.xing528.com)

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是满足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条件,出口企业虽然在认证过程中基本完成了管理体系标准的规定要求,但整体性管理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和完善过程,在落实管理标准规范期间需要实现全员参与、全流程涵盖,这是一个管理体系认证与出口企业管理实际需求不断融合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管理运营过程中,企业普遍过于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经济收益放在第一位,忽视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管理规范性问题把控不严格,不符合认证体系相关规定现象经常出现。尤其是中小出口企业,其决策层主要精力都投入在销售、对外联络等事项上,部分企业领导阶层人员都展现出管理和服务理念上的薄弱,而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等事务却尽量“放权”给管理层或业务层,很少亲自过问,甚至将企业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也交由部下决定。更有甚者,把贯标“全权”交给咨询公司“一手包办”,以管理成本投入更加“经济”为目标,从专业咨询公司的付费到内部管理体系相关组织结构的设置、再到人员及检测仪器的配备都是能省则省,溯源、改进以及检查的体系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和完善,管理体系要求未能贯彻于全部的环节,其结果要么是编制的管理体系文件与企业管理需要严重不符,要么是建立的管理体系无法在企业中顺利运行,管理水平自然也就无法提高,管理体系认证与出口企业管理实践融合不足。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贸易摩擦、贸易战争等不断冲击认证认可的效用,出口企业对认证认可的重视程度随之开始下降,企业领导层人员的意识也有所松动,企业各层次员工对管理系统认证相关规范和要求的实施应用热情也大大降低,对于如何在管理实际中融合体系认证的相关规范和要求缺乏积极性,管理体系认证的效用大打折扣。

3.体系认证单一化、缺乏相互融合

由于ISO9001质量认证制度适合所有组织,通用性很强,但是缺乏行业和专业特色,导致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使用同一个标准,没有与具体行业领域有机融合,使得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单一化。另外,除了质量管理体系,国际上还推出了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等多个管理体系,同一家企业为了满足不同方面的要求需要建立不同的管理体系,然而这些管理体系没有很好地融合,导致管理体系冗杂、管理效能低下。

当下,绝大多数出口企业都设定固定的用于质量管理的团队,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以及常规的考核与监管。质量管理部门所关注的重点仅仅停留在质量目标的考核层面上,部门的工作者大部分都对企业每个部门的工作环节和方式有详细的认识,以至于相应的每个部门在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仅仅依靠本部门相应的质量监管者开展,没有将多个管理体系科学结合。这样,通常情况下管理体系只是管理者代表或质检部的事,所有体系管理活动都由固定的一个或几个人包办,企业员工只是在接受审核时进行参与;员工只知道执行管理体系文件等,未将其进行分解融合。如此零散的工作形式容易造成质量问题的出现,若是问题出现,所有的部门经常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各类问题的出现没有责任可追,不能被有效的处理。例如:为了应对ISO9001、CMMI两种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三方审核,有些公司建立了两套独立的文件体系,分别面向ISO9001、CMMI两个方面;这样会导致两套文件体系自相矛盾,执行者无所适从,或者软件小组执行CMMI、公司其他部门执行ISO9001,导致结果是软件小组与公司其他部门形成厚重的部门墙,使得沟通决策和协调能力下降。各种体系认证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各自的特点,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各种认证体系独立运行必然是各自为政、孤岛鹤立,企业在运行多种管理体系时必须将它们的精髓融会贯通,形成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